■通讯员 张艳霞 刘楠
“当初扩产真没底,多亏了镇里全程‘兜底’!”站在福心康牧业崭新的自动化鸡舍旁,看着新鲜鸡蛋通过传送带有序运出,公司总经理李仲芹的感慨道。这里面藏着高峪镇党委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生动注脚。在泗水县高峪镇,一枚枚鸡蛋能从养殖场走向全国餐桌,串联起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的图景,背后是该镇党委、政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以“保姆式”服务推动企业从“小作坊”长成“产业链龙头”。
泗水县众成蛋鸡养殖有限公司是当地蛋鸡产业的“先行者”,而它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镇政府的“推一把、扶一程”。2010年建养殖场时仅1万羽存栏,到2017年,镇政府借政策东风引导企业对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不仅帮企业解决了鸡粪污染难题,更催生了润农有机肥公司——让“养殖粪污”变“农田肥料”,形成了一条“养殖—粪污—种植”绿色循环链。镇里全程协调土地、对接部门,既破解了企业发展的环保瓶颈,又带动周边农田增产、村民在产业链两端受益,让企业“生态养殖”的初心落地生根。
在今年初的政银企座谈会上,众成公司负责人提及“扩产建设智能化养殖基地”的想法,高峪镇党委“闻需而动”:牵头成立由经贸、环保、畜牧等科室组成的助企工作专班,实行“周调度”机制实时跟进项目进度;主动对接县审批局、工信局、畜牧局等单位,帮企业跑流程、盯节点。不到一个月,所有手续全部办结。这个总投资1.2亿元、规划50万只蛋鸡规模、日产蛋45万枚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快速落地。
“手续办理、贷款融资,哪一关都难啃。镇里的同志跑前跑后,帮我们跟进审批流程,还协调银行争取优惠利率,真正兑现了‘你们专心搞生产,我们真心来服务’的承诺!”李仲芹说,从项目土建、设备安装到后期运营,助企工作专班全程跟进,连“选址在可养区、严守生态红线”这样的细节都提前帮企业规划好,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抓生产。
如今,众成公司从半自动升级为智能化,年存栏量达50万羽,还打造了“富硒无抗蛋”“儿童富锌蛋”等品牌,靠“一蛋一码”可追溯体系日销40万枚,覆盖京沪浙数十个城市。而这背后,仍是镇政府的“持续赋能”:帮企业对接市场资源打响品牌,引导企业在鸡舍管护、饲料调配、分拣运输等环节增设岗位,让上百名村民实现务工不出镇、挣钱顾上家;推动企业延伸包装、仓储、销售链条,为村民打开多元增收之门。
“服务企业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跟着企业需求走、贴着产业链条干。”高峪镇有关负责人说,镇里将以众成等龙头企业为牵引,深化“养殖—加工—销售—有机肥”全链条服务,建强蛋鸡产业集群;同时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让镇政府的服务延伸到产业链末梢,让更多群众嵌入共富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