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第02版:

荒山披绿 枯井复涌

——汶上筑牢生态屏障重塑绿水青山小记

■通讯员 王珊 杜丙学 伊勇

连日来,几场秋雨过后,汶上县军屯乡梅山庄村秋意渐浓。沿着山径拾级而上,脚下光滑的石板被雨水洗得清亮,山间的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淡淡芬芳。山上一南一北两个凉亭“两两相望”,山上的草、林中的树、身边的花交相辉映,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生态和弦”。

然而,现在风景迷人的梅山庄,在三年前却还是一座千疮百孔的荒山。梅山庄位于汶上县最北部的军屯乡,依梅山而建,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村民梅姓居多,有明清时期建成的50多座石头房。后来周边陆续发展起了石材产业,梅山也兴起了开山采石的热潮。石材产业虽然带动了经济,扩展了就业渠道,但是也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较大破坏。“平时都不敢开窗,桌上、床上都是粉尘,早晨晾出去的白衣裳,晚上就成了灰衬衫。”提起之前的生活,村民们苦不堪言。因生态逐步恶化,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远走他乡,农田收成也逐年减少,梅山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2022年,汶上县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矿山整治生态修复专项行动,削坡整形、土石续坡、场地平整、客土回填、栽植草木,一项项生态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夏天的梅山,石头上能煎鸡蛋,每个人衣服上全是汗水结成的白碱。”时任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的崔海峰,谈及坚守修复工作现场的100多个日夜,感慨万千。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三个多月的时间,矿坑回填了、护坡修整了、道路硬化了,补栽的1万余棵绿植和260公斤草种也逐渐焕发生机,修复工程初见成效。

现在的梅山庄,山体区域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个位数到近100%,水土流失量减少94%,就连消失多年的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也重新出现。同时,生态改善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梅山庄再也不是那个戴着“穷、旧、脏”帽子的土山村,而是成了集艺术、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古村落。石墙、石屋、石板路摇身一变,成为“留住乡愁”的旅游景点。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口乾隆年间所挖的枯井,随着生态恢复现在也重新涌出了甘甜的泉水。

梅山庄的重生只是汶上生态修复故事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从2022年4月底到6月底,太白山、水牛山、西老塘矿山修复项目纳入《汶上县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后,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全部整治完毕,4矿区共计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07.82万立方米、完成绿化栽植面积971亩。

“生态修复不仅是修复山河,更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我们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将切实找准生态底线与群众增收的‘结合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山银山’。”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倪昌安说。

2025-09-30 ——汶上筑牢生态屏障重塑绿水青山小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3206.html 1 荒山披绿 枯井复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