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文闻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南平的秋阳穿透考亭书院的千年古樟,在“朱子书房”的AI数智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朱熹”颔首应答“格物致知与仁义礼智何以贯通”的问询时,我不禁想起千里之外济宁孔庙的晨钟——从尼山脚下到闽北群山,儒家文化的血脉正以这样生动的方式汩汩流淌。
南平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至集大成的圣地,朱子在此“琴书五十载”,为儒家文化注入深厚底蕴。作为孔孟之乡的记者,我受邀参加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和“书院文化”主题学术考察暨采风传播活动,在寒泉精舍的晨露与五夫镇的暮色中,我读懂了两种文脉跨越千年的相遇与共生。
采风首站抵达南平市建阳区的寒泉精舍,“这里不仅是朱子守孝之地,更是理学思想的起点。”讲解员指着祝夫人墓介绍,朱子为母庐墓,却在此建起八九间房舍聚徒讲学。在敬萱堂的“孝”文化光影展前,工作人员递来了《朱子家训》册页,“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箴言,与《论语》《孟子》的教诲一脉相承。
考亭书院的“朱子书房”里,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正通过VR体验“朱子之路”。考亭书院作为朱子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不仅见证了“考亭学派”的诞生,更通过四届考亭论坛成为全球朱子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从“半亩方塘”的哲思到“格物致知”的箴言,朱子将孔子学说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形态,构建起贯通古今的儒学体系,让儒家文化在闽北大地扎下深根。
如果说文化传承是“源头活水”,那么文化“两创”便是让这份活水有了奔涌不息的动力。在寒泉精舍藏书楼内,沉浸式光影剧场演绎着朱子理学进阶之路,多媒体设备打造的数字化课堂让古籍智慧可感可及,实现了“传统书院+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考亭书院的朱子AI数智人采用AIGC技术与访客跨时空对话,实现朱子形象与声音的“复活”。上线的朱子文化数据库已汇聚近1.6万条资源,让千年文脉有了数字载体。在南平市的街头巷尾,“卡通朱子”城市IP处处可见,主创团队通过一系列动画短片与茶、盏、竹等产业融合,让朱子文化的深奥哲理化作生活中的文化滋养。这种对于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我想起济宁孔子博物馆的 “夫子答问”、整合了70万件文物资源的文化云平台、“孔爷爷”卡通IP形象,同样以科技为笔、以创意为墨,让儒家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焕发当代活力。
在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上,各国学者围绕“发扬朱子文化时代价值,促进全球文明互鉴共生”的主题各抒己见。今年7月在曲阜举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同样以儒家文化为纽带搭建文明对话桥梁。当孔子的“仁”“礼”遇上朱子主张的“格物致知”,当曲阜“三孔”的千年文脉对话考亭书院的理学传承,两座城市共同诠释着儒家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