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5年济宁市秋季敬师礼现场。■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在孔子研究院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践行“两个结合”,坚决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厚重、资源富集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加快文化“两创”步伐,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全域浸润 让文化根脉“活”在日常
9月8日上午,济宁市2025年秋季敬师礼在济宁孔子学校举行。古礼声中,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正衣冠、行拜师礼、呈感恩卡,将“尊师重道”的儒家文化理念根植于心中。
这是济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生动缩影。我市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研跟进、专家指导,学校主体、家校合作”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机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编研《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读本、《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传统文化篇)》、《十德树人》丛书,开发《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培养国学导师1万余人,组建“千人传统文化教育家长讲师团”,构建起“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体系,形成以“课程整体开发、教学实践创新、活动体验拓展、情境环境浸润、项目研究引领、家校社政共育”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文化传承既要进校园,更要入社区、融家庭。济宁建成“儒学讲堂”3700余处,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等“五堂”志愿服务模式,让儒家文化精髓融入邻里相处、家风建设的细微之处。全市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263个,县域特色道德建设品牌实现全覆盖,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2000余人,“礼之用、和为贵”的文化理念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新风。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济宁大力推进“文物活化” 行动,推动“一县一馆”工程及“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一区两园百馆”,同时统筹推进以黄河文化轴、大运河文化轴为依托的“两公园两廊道”建设,形成“一核两带三极四区、八类项目多点联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格局。以济宁市为核心区域的“斯文在兹”山东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守正创新·匠心传承构建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新范式”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4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创新实施“非遗小课堂三进两促”非遗传承普及项目,推进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举办教学活动千余场。
我市持续擦亮“为政以德”干部政德教育品牌,建成全国首家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培训学员超12万人。深入挖掘“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文化时代价值,探索建立“和为贵”调解室模式,将文化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
“两创”赋能 让文化表达“新”潮出圈
2025年5月开园的鲁源村,其主打产品“鲁源奇妙夜”综合运用激光全息投影、动态雾森调控等视觉技术,在数字光影的交织中呈现“礼入鲁源、昌平水境、遗址田园”三重意境。数字化的手段,将静态展示的文化转化为动态传承的鲜活体验,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破圈”与“出彩”。
我市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蓼河夜游等新场景,精心设计东方圣地拜谒之旅、运河访古生态之旅等九大精品旅游线路。全市累计打造文化“两创”示范点300个,全国首家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旅研修基地在济宁挂牌,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夏镇运河湾步行街、公明坊文化古街夜市等夜间消费集聚区蓬勃发展,“单点突破、全域共振”的文化热潮在济宁持续涌动。
此外,济宁孵化壮大三孔文旅、尼山文旅、孔府印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建成济宁方特东方欲晓等一批重大数字文旅项目,数字交互艺术作品《画意济宁》荣获山东省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
以文化“两创”为桥梁,济宁将千年文脉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让传统资源在创新实践中释放经济价值与文化魅力双重动能。
位于汶上县的大善堂文创基地创新“文创+电商+直播+创业”模式,可年产文创产品400万件,实现年产值3亿元,在各镇街设立32个加工点,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000人。金乡县打造了“文渊阁非遗直播基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体系,开展常态化非遗直播活动,累计开展非遗主题直播300余场,覆盖观众超100万人次。
济宁大力推进“山东手造”工程,精心策划“运河大集”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累计举办各类为民惠民利民活动近6000场次,发放消费券近4000万元,带动各类文化消费约5.2亿元,47家企业入选2023“山东手造 优选100”,梁山县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2023年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济宁连续两届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平台搭建 让文化影响“新”域延伸
2025年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开幕,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友人跨越山海,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现代文明的探索汇聚于此,围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高标准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国际盛会,吸引全球目光聚焦济宁,让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传遍世界。
借平台之力,济宁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让文化既传得开更传得深,让文化价值在互动共鸣中持续释放。依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16所高校共建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等建设,夯实研究根基。《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圣地济宁·福地泰安”品牌旅游线路实现区域文旅联动,让儒家文化既“扎根本土”又“走向世界”。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掌上济宁”客户端、“更济宁”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这里是济宁”融媒传播项目,开设“总编看‘两创’”专栏,推出《金声玉振》融媒体栏目等。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开展“五友”外宣、“机遇中国 魅力济宁”外国媒体济宁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建设“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让“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美誉度、影响力享誉全球。
如今的济宁,正以“固本”强根基、以“两创”添活力、以“开放”拓格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更多“济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