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第04版:

央地协同惠民生 风险减量促发展

——太白湖新区与济宁金融监管分局创新模式改造“积水点”

经过20年的砥砺发展,太白湖新区紧紧围绕“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发展定位,初步建成了生态优越、配套完善、民生幸福、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城,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实现了“城镇”向“城市”的破茧蝶变。商业综合体、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个别“积水点”成为新区居民雨季出行的困扰。

济宁金融监管分局持续引导全市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强化重点领域保险保障,创新风险减量新模式,切实发挥风险补偿和防灾减损作用,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保障民生能力。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和风险研判,形成将“积水点”作为风险减量的小切口,“央地协同提升经济向好、风险减量促进民生发展”作为改革突破的新模式,将保险业资金引入民生领域,促进民生建设和保险营收双上升,开创出一套“可复制、多导向”的创新案例。

打造央地协同新样板 风险减量见实效

近年北方雨水量大,太白湖新区民俗路与工联路所在区域属太白湖新区第四排水分区,毗邻济宁火车站、汽车总站,是主城区重要交通通道。但该区域地势较低,排水系统规划建设不完善,“逢雨必积” 成为常态。

济宁金融监管分局与太白湖新区就此问题开展试点案例合作,从“减少风险发生,改造重点区域,减少理赔总量”出发,通过保险业协会向济宁30余家保险中支机构倡议,投资320万元,启动民俗路与工联路积水点改造工程。该项目被列为太白湖新区重点民生项目,旨在通过新建排水管道、雨水泵站及压力管道等设施完善区域雨水排放系统,实现骤降大雨不积水、雨水入河促进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

作为中央直属机构,济宁金融监管分局主动深化央地协同,与地方政府一起形成合力,引导全市保险业更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积水点”改造作为小切口试点,迅速发挥作用,既有效减轻了该地区“逢雨必灾”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又有效减少未来暴雨灾害后的理赔支出。群众张大娘热情地说:“这条保险修的路最保险,下雨再也不积水了,感谢政府,解决了俺们邻居的大难题。”

在济宁金融监管分局与太白湖新区央地协作模式下,不仅保证了基础设施提标改造,还实现了从 “财政单一投入” 到 “多元协同筹资” 的突破。太白湖新区安排综合执法、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形成专项工作机制,主动对接济宁金融监管分局,联合济宁市保险业协会开展实地调研,落地民俗路与工联路路段风险减量改造试点。这种 “政府+企业+社会” 的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财政投入的局限,联合保险协会等机构参与资金筹集,有效减轻了财政压力,实现了多方共赢。保险公司通过工程投入减少未来暴雨灾害后的理赔支出,政府以最小的财政代价解决民生难题,更建立了可持续的防灾减损资金投入机制,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开辟了新路径。

“问题导向+系统布局” 科学定制保障改革方案

太白湖新区强化该项目的各环节沟通,区党工委、管委会安排分管财政和建设的相关负责人牵头开展,区财政、金融、综合执法等部门每周与保险业协会对接情况,采用“问题导向+系统布局”的精准规划模式,就项目的资金流入方式、招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质量及进度磋商30余次,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专业单位深入现场勘查论证,最终确定在民俗路南延规划人行道下新建320米D1200雨水管道,与现状管道联通;在关键节点新建规模2.0m3/s的一体化雨水泵站;在顺河门外街新建340米DN1000压力管道将雨水提排至老运河。通过新建排水管道、提升泵站,增设雨水收集设施,优化排水系统布局等措施,精准发力解决排水能力不足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太白湖新区严格履行立项、招投标等程序,加强施工全过程监管,对施工各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双达标。在项目完工后,济宁金融监管分局与地方财政部门就资金到位方式、支付流程、财经纪律等问题深入探讨10余次,最终形成一致方案,各保险公司按要求迅速到位资金,为项目建设实现了资金、建设双闭环。

项目完成后,民俗路与工联路区域排水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实现 “暴雨不积水、大暴雨不内涝、短时强降雨2小时排空” 的治理目标。这一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区域逢雨必积的状况,解决了雨水管道无出路的难题,让雨水能够快速、有序排放。同时切实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雨水倒灌车库、车辆泡水、商铺进水等问题,因积水导致的交通中断和财产损失大幅减少。通过资金精准投入,减少了 “因突然降雨造成财产损失”的理赔,既减轻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压力,也降低了群众的财产损失风险,让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彭冉

2025-11-20 ——太白湖新区与济宁金融监管分局创新模式改造“积水点”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5808.html 1 央地协同惠民生 风险减量促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