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强(微山)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年后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又称“灯节”,乡人称之为“小年”。蓦然回首,我有好几年没在故乡过“小年”了,今年又是如此。
记得小时候,每逢到了正月十五,我除了嚷嚷着吃元宵,就是央求大人带着到城里看五颜六色的花灯,那时的故乡南阳镇还没有吸引人眼球的灯火。进城工作以后,尽管有条件去看各式各样的花灯,但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渴望与好奇。不得不说,每每灯火照耀人间,要么映出阖家团圆,要么照到形只影单。
在南阳古镇上沿着河岸漫步,眼眸变亮,手心发热,古老的运河撩拨着璀璨的灯火。在蜿蜒的河道上,五光十色的灯盏镶嵌左右,光芒在波涛上游走,波涛在光芒下奔流,相互牵扯着、碰撞着、追逐着;在岸边的柳树上,彩灯交织交错,柳条携着彩灯舞动,彩灯缠着柳条变幻,相互摩挲着、亲吻着、融合着。从石凳到长廊,从亭台到楼阁,涛声不绝于耳,灯火光彩夺目,春的模样一会儿映在这里,一会儿又嵌在那边,春的脚步时而紧贴着潋滟的碧波,时而又紧追着变幻的灯彩。
相较于现在灯火璀璨的故乡,过去可是“黑灯瞎火”。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还在用电灯泡,15瓦的、30瓦的、100瓦的,普遍的家庭都用15瓦的,只有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才舍得用100瓦的,昏黄的灯光里藏着家的等待和期盼。
近几年,在南阳古镇旅游业的带动下,故乡有了长足发展,景色更美了,灯火更亮了,还在2021年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都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尽管如此,故乡仍有不少孩子憧憬着外面的世界,追逐着外面的灯火,直到走出去了才会大彻大悟。沿着人生的一路灯火,我们时常从渴望走到失望,再从失望走到怀念,总会在灯火阑珊处习惯性地转身,或患得患失,或悲喜交加。
从初二到初五,故乡的灯火着实在岸头拴住了我,而从初五到十五,故乡的灯火隔着那道岸照亮了我。又是一年元宵节,相信十五的灯火仍会在乡河上闪烁,闪烁着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眸,闪烁着那一颗颗鲜亮的红心,虽然无法前去近观,但还可以原地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