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万德龙
作为一名教师,从教高校思政课40多年,他不仅创立了最优学和人生最优学与社会最优化原理,还是一家三代拥有18名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世家带头人。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张瑞甫一生与教育结缘,无愧于三尺讲台。
省内哲学界和思政课教师中最年轻的正教授
在本职工作上,张瑞甫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人生哲学研究、成才的最优规划、科学研究与论文论著写作等10多门课。
在科研创新上,张瑞甫始终致力于原始创新,不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成功创立起最优学和人生最优学与社会最优化原理新兴学科大体系,“最优学五部曲”出版后在国内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反响。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最优学通论》《人生最优学新论》,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最优化原理》,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人的人生之路——人生最优化相关范例评介》,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最优化原理》等“最优学五部曲”,近200万字,填补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新兴学科》《科学中国人》《写作》《中国报道》《20世纪哲学文库》《中国优秀创新成果通报》,以及人民网、光明网等30多家国家权威电台、报刊、图书、国内国际大型网站予以大力宣传。
30多年来,张瑞甫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90多篇论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10多部专著和教材。获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等组织评定全国优秀图书、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提名奖共6项,获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组织评定的16项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一度成为山东省哲学界和思政课教师中最年轻的正教授。
废寝忘食,北上南下,顾不上休息
张瑞甫自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将大半辈子奉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倾尽全力为社会贡献力量。
张瑞甫生活简朴,勤俭节约,一件衣服常常一穿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校园,他经常被入校新生看作后勤工人、学校农民工。就这样,一届又一届的新生,把他从大哥一直喊到了大叔和现在的大爷。为节省开支和不误上课,他到北京查阅资料、购买图书,经常连夜返回,多次因列车没有合适车次睡在候车室和车站广场通宵达旦。
然而,他对别人却非常大度慷慨。1999年,回家过春节,当得知村里仍有因贫困失学辍学的儿童,在父亲长期患脑血栓,服药住院,自己家没有任何电器的情况下,依然把带回家过年和给父亲买药住院的钱,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部分借款,为家乡小学设立奖学助学基金。
当他再次回到家里,张瑞甫看到的竟是躺在床上再也喊不醒的父亲,简直如五雷轰顶,好长时间缓不过神来。20多年来,他为家乡修路和为外地捐款、捐物、捐赠图书价值达20多万元。应邀为全国会议和省内外高校等作100多场报告,他从不收取劳动酬金,应得而未收取的劳动报酬近20万元。
张瑞甫任教40多年来,工作废寝忘食,经常一日两餐,甚至一餐。他不辞劳苦,北上南下,东奔西波,四处作报告。常态化凌晨四五点起床,深夜11点多返校,当天来回1000多公里,第二天早晨又开始上课,下午启程到外地作报告。累得耳鸣,两手发麻,也顾不上休息和就医治疗。
2022年4月,张瑞甫积劳成疾,突发心梗,心脏骤停5分钟,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才起死回生。昏迷近两天的他安放了两个心脏支架,住院治疗近一个月,才得以基本恢复健康。病情刚好转,他又在病床上写论文,出院后忙着写作和在校内外作报告。
人物名片
张瑞甫
1954年7月生,中共党员。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首批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教授,国家哲学新兴学科项目主持人,全国优秀图书、论文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齐鲁最美教师。2023年12月被评为第九届济宁市道德模范。
记者短评
有人说张瑞甫是不顾自身安危的“工作狂”,他一笑置之。
他誓言,一定要像教师“鼻祖”孔子那样,为了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事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生命不息,贡献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