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济宁高新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伴随《我的祖国》唱响大江南北,运河情怀、生态河岸闯入主流视角,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原乡。
今天,运河情怀不断延续与传承。在太白湖新区的大运河边,“我家就在岸上住”运河文化展示区依托运河沿线村庄的古运河遗址,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修复焕新、设计改造、智能融合、业态延伸,还原了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运河博物馆,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板,让古老的大运河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这是沿运河的一处长长建筑群。几十家古朴民居灰瓦白墙交相辉映,水塘里一泓碧水,波光粼粼,岸边有木船石磨,潺潺流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走过,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这物,这人,这景,这一切,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长河的大门,让所有人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遥远年代里运河小镇恬淡而幽静的生活,让人感觉既梦幻又真实!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挑起了半个中国的扁担,那么扁担下那个承重的肩膀,就是济宁。济宁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流经这个“江北小苏州”,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让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人文品格,且融入了血脉,世世代代地流淌。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囊括了中国若干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了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非国家因素。这种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当今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它所蕴含着的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文化兴,古运河才能真正浴火重生。漫步在仿古村落的小桥流水旁,徜徉在历史文化的氛围里,我贪婪地汲取着这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真切地体验着大运河畔市井民俗的一幕幕活剧,想象着当年大运河畔舟楫相连、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的情景,竟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我从小生活在微山湖畔,大运河从湖中穿过。在那片绵延缤纷的岸边上有我的家,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是大运河这位慈祥的“保姆”把我养大。长大了去当兵,我又生活在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小岛上,日见波涛,夜听拍岸,又有了大海的陪伴和拥抱。退役回到家乡,在人生的最后旅程,在太白湖新区安了家,竟又住在了大运河边的高校生活园里。每天以河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境恬静而温馨。清晨,我会被大运河里行进船队的汽笛声所唤醒。大运河在我右边,楼的正前方是美丽的太白湖。楼前树木葱郁,没有任何遮挡。登高望远,凭栏远眺,目之所及,曙光初照,湖面波光粼粼,泛起一道道金色的光芒,宛如一条耀眼的丝带,随波飘过那座浅蓝色的钢铁大桥。天气晴朗时,一眼能看到几十公里外连绵的山峦。湖中的各种鸟儿,平时喜欢在我楼前自由盘旋,累了或是在树丛中嬉戏,或是轻盈地冲入湖里。有时它们飞得高了,竟与天空中的白云交相辉映,若隐若现,如诗一般,如画一样。
我信步登上了大运河堤,放眼望去,宽阔的河面碧波荡漾,南北都看不到尽头。几只帆船从远方飘然而至,又向远方悠然驶去。一拖船拉着长长的船队,似水上火车,在主航道里前进,一阵机器的轰鸣声,由远而近。船里装满了货物,把船身压得很低,像一叶叶扁舟随着波浪缓缓地前行,船尾激起如白雪般的浪花。我就想象着这一条河,北通北京,南达苏杭,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河,属于自己的海,家在岸上,也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