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照远(汶上)
诗歌,于我而言,是灵魂深处的一片净土,是情感迸发时的流露,是生活点滴的写照。而《济宁晚报》,则是我诗歌创作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着我的梦想与希望。
阅读《济宁晚报》上刊登的文学作品,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动与向往。这些文章,或描绘济宁的自然风光,或讲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或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如痴如醉。在阅读过程中,我只是模仿报纸上的诗歌风格,写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受。每当完成一首小诗,我都会兴奋地拿给身边的同事和老师看,虽然那时的诗歌还略显稚嫩。
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诗歌创作逐渐成熟。在《济宁晚报》陆续发表了《追月亮的人》《我家门前老梧桐》《老屋》《梦里故乡》《年的味道》等几十篇作品,虽水平不一,也算我用心之作了。作品发表也给予了我无尽的灵感与动力,让我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融入诗歌之中,用文字描绘济宁的运河风光、孔孟文化、乡村田野等。
《济宁晚报》也始终给予我支持与关注,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与文友交流的平台。通过诗歌,我与《济宁晚报》的读者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们对我的诗歌作品给予了热情的反馈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