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第06版:第六版

剥洋麻

楚文凤(嘉祥)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悠悠古韵,从《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流淌而出,那是千年前的劳动对歌。彼时,男男女女齐聚东门之外的护城河边,浸麻、洗麻、漂麻,笑语盈盈间,歌声婉转悠扬,劳作的疲惫在欢歌中烟消云散,先民们用质朴的情感,为 “沤麻” 这一劳作赋予了无尽诗意。每每读及此,我总会陷入深深的感慨,同时也忆起年幼时在小河边剥洋麻的那段旧时光……

小时候,农村的田野间、沟渠旁,洋麻随处可见。在鲁西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大片金黄的小麦、挺拔的玉米等粮食作物,许多农户还会种上一片洋麻。洋麻,可谓浑身是宝,其最主要的价值便在于那坚韧的皮,经过加工处理,能制成结实耐用的麻袋,或是粗细不一的绳索,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刚从田间收割下来的洋麻,表皮坚韧,难以剥离,需先放入水中沤制一段时间,村子里那方池塘便成了最佳的沤麻之地。

沤麻,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技术活。沤制的时间需精准把控,时间太短,麻皮难以剥离;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麻的质量,甚至可能导致其腐烂变质。正如农谚所说:“吃了一杯茶,误了一池麻。” 虽有些夸张,却生动地体现了沤麻时把握时间的重要性。

当池塘里的水渐渐发黑发臭,洋麻周围不断冒出细密的小气泡时,便意味着麻已沤制得恰到好处。此时,只要有一家开始捞麻,消息便会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左邻右舍。大家纷纷搬着小板凳或小马扎,自发地来到池塘边,热情地帮忙剥麻。

一群人围坐在小河边,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大人们动作娴熟,随手拿起一根沤好的洋麻,从底部轻轻撕开些许,一只手稳稳捏住,另一只手顺势向前一扯,洁白的麻秆便从麻皮中抽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麻与秆瞬间分离。我和小伙伴们也不甘示弱,兴致勃勃地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小心翼翼地剥下麻皮,仔细整理后,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看着那堆渐渐增高的麻皮,心中满是成就感,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

剥完皮的洋麻茎,在我们手中也能变成有趣的玩具。我们用它们在地上摆出各种造型,玩起创意游戏,尽情发挥着想象力。玩累了,我们便捡起河边的小石片,用力抛向河中,看着那一串串水花高高溅起,清脆的笑声在河边回荡。父母和邻居们被我们的快乐所感染,脸上也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大人们一边剥着洋麻,一边唠着家常。从自家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到田间的农事劳作、收成好坏,无话不谈。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在河边弥漫开来,营造出一种热闹而温馨的氛围。

剥麻,在农村算得上是最脏、最臭的劳动之一,可村民们却能为了邻居,不辞辛劳地忙碌一整天。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地上,大家却浑然不觉。从清晨柔和的阳光,到傍晚绚烂的晚霞,金色的光影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也洒在那一堆堆剥好的麻皮上,仿佛为这劳作的场景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

洋麻剥完后,主人家总会满怀感激之情,热情地邀请大家留下吃饭。大家再三推辞,却抵不过主人的盛情,最终欣然前往。有时,主人家还会拿出珍藏的糖果分给大家,那甜蜜的滋味,至今仍萦绕在舌尖,每当忆起,心中便满是温暖。

邻里之间的情谊,自古便有,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互借生产工具、农忙时相互帮忙、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分享美食与欢乐、闲暇时在门口晒太阳聊天……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邻里之间团结互助、相亲相爱,是农村独有的印记,也是最珍贵的财富。

如今,岁月流转,村子里早已不再种植洋麻,那池塘边剥洋麻的热闹场景也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忆起,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阳光灿烂的夏天,耳边回荡着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邻里间的亲切问候,以及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质朴与美好。

2025-04-07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0615.html 1 剥洋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