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张光中调任鲁南军区司令员,带领部队积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攻打日伪据点,开拓了鲁南抗日根据地。张光中就是《铁道游击队》中大名鼎鼎的张司令。
为了发展党员,张光中去鲁南之前,还将一个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收编,将其骨干成员郝中士、郝中牟、李剑波、刘昭筹等人发展为党员。
郝中士、郝中牟是同胞兄弟,是微山湖西边沛县大屯郝窑村人,生活在一个富裕之家,李剑波是张圭庄人,张圭庄没有小学,他只能到郝窑村来读书,和郝中士是很好的朋友。长大后,郝中士考入中国公学,到大城市上海去读书。而李剑波的家乡张圭庄因为微山湖发大水,家园被冲毁,李剑波失学在家,他在村里跟着一位老秀才一边读私塾,一边练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长得又黑又瘦,唯有两道剑眉之下的一双眸子格外明亮,顾盼有神。他爱使用一根长棍,耍得有模有样。他平常还在腿上绑着沙袋走路,解下沙袋的时候,健步如飞,人送外号“赛赤兔”。
1932年第一次淞沪战役爆发,郝中士所读的上海中国公学被日军轰炸,校舍被毁,郝中士和同学们一起转到北平大学借读,其间,他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他回到沛县,就在家乡发展反帝大同盟,把弟弟郝中牟和好友李剑波发展为反帝大同盟的成员。1933年,沛县党组织自上而下遭到严重破坏,各级党组织已不存在,因此反帝大同盟也停止活动。郝中士又要重新去上海读书,他对反帝大同盟的盟员们说:“虽然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但不要怕,没有人知道你们的事。我走以后,你们要秘密地做事,绝不能乱说乱动,有事等我回来后再说。”因此,该组织一直秘密存在于一些青年之中,未遭到破坏。
张光中走后,李公俭与郝中士、鹿渠清等组成新的沛县县委,在沛北宋庄和萧县、铜北杨庄等地举办抗日军事干部培训班,组成了一支80余人、40多支枪的游击队,可是,这支队伍遭到了土匪籍兴科的包围,枪支被抢走了。
1938年5月,沛县县城沦陷,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指示,郝中士、李剑波、郝中牟、刘昭筹等一批原反帝大同盟的人重新拉起来一支百余人的武装队伍,在丰沛边界开展游击战和锄奸斗争,李公俭担任对外联络、扩大队伍的任务,队伍由几十人扩大到200多人。这支队伍在微山湖西岸、沛东南、萧铜北、丰沛鱼边界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
听完李公俭讲的沛县抗日形势,郭影秋非常高兴,他又向李公俭询问淮海铁路北的情况。李公俭兴奋地说,淮海路北的各县正在拉队伍,丰、沛等县都已经拉起了武装。山东形势发展得更好,中央派原陕西省委书记郭洪涛率领50多名干部到达泰安的山东省委驻地,郭洪涛担任山东省委书记。省委在泰安召开干部大会,郭洪涛书记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津浦铁路以西,创建梁山泊和湖西两块根据地。中央已经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以后不归河南省委领导了,而是划归山东省委领导。山东湖西的几个县,已有金乡、鱼台、单县等成立了游击队。希望萧县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尽快和徐西北特委联系,必要的时候一起活动。
交代完这些事,李公俭担着货郎挑子,举着货郎鼓,一路摇着走了。
郭影秋和李砥平商量,应该到徐西北特委和山东省委去一趟,一方面汇报这里的情况,请求派几个军事干部,最好能多派一些人,来充实改造这里的队伍,免得这支队伍恶性发展。另一方面,郭影秋也要向省委请示他自己的工作安排,因为徐州沦陷前,郭影秋在总动委会干得很好,苏鲁豫皖特委曾研究过他的工作,或者是跟着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撤退,保住这一层很有成效的统战关系,或者是留在地方打游击,当时没有定下来。而徐州沦陷后,他还一直没有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