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儒海
大中祥符元年文宪王赞并序碑由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一月三日竖立,记载了真宗在曲阜追谥周公旦为文宪王并为其设庙一事。此碑位于周公庙元圣殿前,碑高3.5米、宽1.2米、厚0.38米,由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碑刻内容分为序言与赞词:序言概括周公一生夹辅文武、垂范成康、措刑辟、制礼乐、封伯禽、开东鲁等功绩;赞词四字一句,共八句,文辞严肃,合辙押韵,文意与序言相近,乃对周公一生功绩的赞颂。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对西周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周公辅佐武王讨伐商纣、治理朝政的故事广为人知。《礼记·明堂位》曰:“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关于周公辅佐武王时的举措,从《全三国文·董巴·历议》“武王作周历,周公作鲁历”的记载中可知周公协助武王制定历法,以正四时;《周书·作雒》有“周公作太社于国中……将建诸侯……以土封之”的记载,意即周公帮助武王制定封邦建国之原则,奠定了西周的政治制度根基。武王死后,据《礼记·明堂位》载,周公因成王年少而摄政,制定礼乐,并于七年后还政成王,保障了武王、成王权力交替之际政局的平稳过渡。《史记》载,周公诛杀作乱的武庚、管叔、蔡叔,震慑了东方的叛乱势力。后人对周公评价极高,尊其为辅君佐政、制礼定乐之圣人。
碑名中“大中祥符”是宋真宗于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初更改的年号,取自天降“天书”之名“大中祥符”。宋辽战争后期,真宗虽御驾亲征,但未取得显著战果,被迫与辽国签订耻辱的城下之盟,每年交割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史称“澶渊之盟”,此事素来使真宗意不能平,故而真宗考虑借助“天命祥瑞”以威压辽国、宣示正统。《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景德四年十一月,真宗向王钦若讨教不用兵而镇服四海的方法,王钦若答曰:“封禅是已。然封禅当得天瑞……天瑞安可必得,前代尽有以人力为之。若人主深信而崇奉焉,以明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真宗又问杜镐河图洛书之事是否为真,亦得到“圣人以神道设教”的答案,遂笃定借托圣人“以神道设教”之精神伪造“天书”、封禅泰山的决心。但考虑到时任宰相王旦并不赞成此事,真宗便私下邀王旦饮酒,酣畅之时赠王旦美酒一坛,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王旦归家后打开坛子,发现坛中竟盛满珍珠。真宗以如此姿态恳求王旦,王旦自然只能支持真宗大行“天书”、封禅之事。于是在景德五年正月,真宗召见群臣宣告梦及神人、预降天书一事,并在左承天门南鸱尾之上迎请事先放置好的“天书”,由王旦带领群臣朝拜庆贺。为纪念这一祥瑞,真宗以“天书”之名,将年号“景德”改为“大中祥符”。
迎“天书”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后续由宋真宗推行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大中祥符三年甲戌,兖州父老一千二百八十七人上书请真宗封禅,在真宗几番推脱与群臣频频奏请之后,真宗决定于十一月去兖州封禅泰山。到达兖州后,真宗并未即刻前往泰山封禅,而是前往曲阜祭拜文宣王孔子,随后追封齐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周公为文宪王。宋真宗在封禅之前祭拜孔子、为周公设庙追谥的行为,体现了北宋崇文之时代风气。宋朝结束了五代乱世,为扭转五代武人接连不断的篡政现象,自太祖、太宗以降,宋朝历代皇帝着力抑制武人势力、崇尚文官政治。至真宗朝时,“上崇尚文儒,留心学术,故武毅之臣无不自化”(《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景德二年六月乙未》),可见尊孔尊儒、崇文抑武是宋朝国策所在。
为何由真宗开先例追谥周公为文宪王并设庙祭祀?宋代文人政治的内核乃尊孔尚儒、崇文抑武,追谥一位在历史上备受儒家推崇的圣人,可以营造尊尚儒术的社会风气、聚拢天下文人之心,以维护宋之统治。封禅一事以兖州父老请愿为发端,追谥东鲁之地引以为傲的先驱者周公和姜太公,是对东鲁人民支持封禅一事的回馈,也是一种安抚民心的高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