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丽(任城)
去年国庆的晨光,是裹着桂花香漫进社区的。我刚把“欢度国庆”的横幅系上公告栏,就见张奶奶扶着门框朝我招手,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购物袋,里面是半块没吃完的月饼。“丫头,帮我看看这灯笼咋不亮了?”她指了指门楣上那盏红绸灯笼,铁丝框子锈了边,灯泡蒙着层灰。
那是社区老住户的惯例,每年国庆前,家家户户都会把旧灯笼擦干净挂出来。张奶奶的灯笼是几年前社区组织手工活动做的,红绸上还绣着她孙子小时候画的五角星。我搬来梯子,拆灯泡时发现灯座早已氧化,线路也松了。“奶奶,需要换个新底座,我下午给您带过来。”她连连摆手说:“不用麻烦,凑合看看就行。”可我知道,这盏灯笼对她不一样——她儿子在外地打工,每年国庆只有这盏灯亮着,像是在等家人回家。
下午我抱着工具箱来,张奶奶正坐在门口剥板栗。我蹲在台阶上修灯笼,她絮絮叨叨说着以前的国庆节的故事:“那时候社区门口搭戏台,你李爷爷拉二胡,我还唱过《映山红》呢!”铁丝划到手背,她赶紧用围裙擦了擦:“老了,不中用了。”我没说话,只是把新灯泡拧亮的瞬间,故意往她那边偏了偏——暖黄的光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她眼里忽然闪了闪,像落了星星。
后来社区搞“国庆邻里宴”,张奶奶端来一大碗板栗烧肉,非要往我手里塞:“丫头,多吃点,看你瘦的。”席间有人提议合唱,她居然主动站起来,声音虽然有些颤,却字字清亮。我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她身后的红灯笼随风晃着,和远处楼群里亮起的“中国红”连成一片。
现在每次路过张奶奶家,我都会多看一眼那盏灯笼。它不再是普通的装饰,更像社区里的一个符号——每年国庆节,总有一些细碎的温暖凑在一起,成为我内心最难忘的国庆记忆。因为我知道,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庆祝,更在于我们彼此牵挂、相互陪伴,把小小的社区,过成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