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就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最终由“学会”走向“会学”。
1 吃透课本:把基础打牢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80%都在课本里,跳过课本盲目刷题,就像盖房子只搭外墙不打地基——看着热闹,一遇难题就垮。但“吃透课本”不是抄定义、背公式,而是用“理解+动手”的方式,把抽象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1.概念学习:用“场景+动手”代替死记硬背
数学概念是解题的“总开关”。核心方法是:把概念放进生活场景,亲自动手做一遍。
如学余数时,可用“分不完”的场景帮助理解。
很多孩子记不住“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没懂余数的本质。用10根小棒分给3个小组,让孩子分:先每组分3根,分出去9根,还剩1根——告诉孩子“这1根分不完了,就是余数”;再试11根小棒分给3个小组,剩2根;12根小棒分给3个小组,刚好分完(余数是0)。接着问:“如果剩3根,能不能再分?”孩子会说:“能,每组再分1根”,所以余数不能是3(和除数一样大);“剩4根呢?”“能分,每组再分1根,还剩1根”,所以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动手试完,孩子会自己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不用刻意背。
2.例题学习:“闭卷做+说思路”,方法巧掌握
课本例题是知识点的“最佳应用模板”,每一道都对应一个核心考点,但很多孩子只是看一遍答案,觉得会了,其实没掌握本质。正确的做法是:闭卷做→对答案→说思路“三步走”。
第一步:闭卷独立做,不看提示
比如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课本例题是“24×3”。先让孩子合上课本,自己试着算——哪怕用加法(24+24+24)计算,先调动知识储备。
第二步:对照答案,找差距
若孩子算对了,问他“还有别的方法吗?比如用竖式怎么算?”若算错了(比如忘加进位),先让他自己找错处——“你看24×3,先算4×3=12,这里要写2进1,你是不是没把进位的1加上?”
第三步:说清思路,倒逼逻辑闭环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让孩子用“小老师”的语气,把例题的解题过程说出来,能说清“为什么这么分”“为什么进位要加”,才是真的懂了。
3.课后学习:题题清账,不搞“模糊对题”
课后题是检验基础的“试金石”,难度不高,但覆盖当天所有知识点,必须做到“每道题都能说清思路,不遗留模糊点”。
核心是“三问自查”:
第一问:“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
第二问:“我为什么这么算?”比如“因为求‘比一个数多几’,所以用加法”“因为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
第三问:“有没有别的解法?”比如一道加法题,既可以用凑十法,也可以用想加算减,让孩子试着说两种。
2 走进生活:让数学变“现”
让抽象知识沾点“生活气”,原本难理解的内容,瞬间就变得简单易懂。
购物里练计算:去超市时,让孩子当“小会计”:买4袋面包,每袋3元,一共要花多少钱?付20元能找零多少?在“花钱算账”的真实场景里,加减乘除自然练熟。
测量中懂单位:学“长度单位”时,用尺子量书桌的长(约50厘米)、家门的高(约2米);学“重量单位”时,称一称1个苹果约200克、1袋大米约5千克,让“厘米、千克”不再是纸上的符号。
规划时用时间:让孩子用钟表安排作息,“7:00起床,洗漱15分钟,几点能吃早饭?”“下午6:00开始写作业,写了1小时20分钟,几点写完?”在时间规划中,轻松掌握时分秒的计算。
走进生活学习数学,我们就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同学们就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养成习惯:让效率更高
小学数学重积累,好习惯能帮孩子少走弯路。
认真读题:教孩子读题时圈关键词——比如“多多少”“还剩”“平均每天”,避免粗心踩坑。
错题本“二次利用”:准备一个错题本,记录错题时要写清3点——①错因(是概念没懂?还是粗心);②正确思路;③同类题再做1道。每周翻1次,强化记忆。
“说题”练思维:做完题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怎么想的”。比如解“小明有5支笔,小红比他多3支,两人一共多少支?”让孩子说出:“先算小红有5+3=8支,再算两人一共5+8=13支。”
当知识从书本走进生活,当思考从被动转为主动,当学习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更是拿到了迈进数学王国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