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第03版:第三版

寒冬来袭,家长们给娃“花式保暖”

校服为何难以普及定制冬款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煦

寒风乍起,落叶纷飞。清晨,街头随处可见背着书包、裹紧衣服匆匆上学的孩子们。

“妈妈,这样穿有点冷。”“爆米花姐姐”近日调查发现,城区多数中小学的校服大部分为“三季通穿”,以透气吸汗的针织运动服为主。这类校服在春秋季节穿着比较舒适,但到了冬季,既不防风也不保暖。面对校服与低温的矛盾,家长们各显神通,展开了一场“温暖保卫战”。

定制款加绒校服受欢迎

在浣笔泉路附近一家专门售卖校服的店铺里,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家长。“降温了,前来购买加厚加绒款校服的人特别多,线上线下的销量都很高。”店铺老板一边收钱一边向记者介绍,一套校服的价格是130元,上衣、裤子可拆分单独购买。他们也在网络平台销售,如果家住得较远,还能包邮到家。“我们加绒款用的奥粒绒面料,一些尺码需要定制,两三天到货。”老板说。

随后,记者又来到城区某小学附近,门口的几家商店都在销售加绒校服,价格在160元左右。“尺码很全,都有现货,随来随买。”商家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这些加绒校服价格从130元到180元不等,材质也有所不同。在冠亚星城南门附近的一家制衣店,生意多年来一直很火爆,她家主打售卖各种校服改良款。“我们还能定制校服款的加棉马甲,再冷些孩子就能穿,不仅保暖,还不影响上课的舒适度。”该店负责人说,店里的裤子、上衣、马甲都是90元一件,“校服裤子是孩子们最容易损耗的衣服,通常家长一买就是3件。”

隐藏式内胆成保暖神器

一些家长担心加绒校服仍不够防风,选择了内胆保暖法。“虽然定制的校服加绒,但是不防风,我决定给孩子再买个内胆穿。”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说。

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们相互交流着保暖经验。一位妈妈分享道:“我给孩子买了像薄棉袄一样的羊毛内胆穿在里面,现在这个季节穿正好。”“羽绒的保暖性更好,天更冷的时候,外面再套一件羽绒马甲,双重保险。”还有一些家长选择了羽绒内胆。

老人们也为孙辈送上温暖,一些手巧的老人亲自动手缝制棉衣。“我专门买来棉布,给孩子做了身小棉袄,穿在校服里面特别暖和。”一位正在校门口接孙子的奶奶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手工制作的棉衣承载着隔代的疼爱,都是量身制作,贴合孩子身型,保暖效果也更佳。

部分民办学校的校服多种多样

学校要求统一着装,有助于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然而,统一款式难以适应所有孩子的体型和保暖需求。记者采访中发现,我市部分民办学校的校服采用了能适应多种气候的设计。

“我家孩子一年有多套校服,冬季有冲锋衣,还有羽绒服,这让我省心不少。”孩子在某民办学校就读的家长赵女士告诉记者,冲锋衣的面料特殊,能防风保暖,比针织面料的更适合冬季。

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无法在公办学校普及呢?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校服是否可以增添定制冬款,让孩子们多一点温暖。“其实学校也有考虑过,一是因为我们有严格的采购标准,二是众口难调,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出钱购买多套校服,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一样。”某学校老师告诉记者。

校服设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校服是学生时代的重要记忆,也是孩子们每天至少8小时的“第二层皮肤”。为了让这层“皮肤”给予孩子们更多温暖和保护,教育部门已经行动起来。

2024年2月7日,济宁市教育局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济宁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细则(试行)》,要求校服设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突出育人功能,贴近地域文化特点。今年10月,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县级统一组织校服招标采购工作标准化流程》(以下简称《流程》),以流程图形式明确了8个阶段21项工作环节要求,构建起校服从采购到选用、从质量到服务的县级招标采购标准化流程。

“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据济宁市学生资助事务中心主任韩瑾介绍,为了保障校服质量,全市中小学校服采购模式以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标采购为主。《流程》进一步细化了招标采购的各环节流程和具体要求,对定价机制、招标文件、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等环节进行规范,保障校服采购合法合规。

据了解,自2020年起,济宁市明确校服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上衣含棉量不低于50%、下衣含棉量不低于35%,高于国家相关标准,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校服的透气性与舒适度。另外,我市特别关注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的校服保障,2024年为全市2786名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校服4750套,减免费用48.7万元。

2025-11-20 寒冬来袭,家长们给娃“花式保暖”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5813.html 1 校服为何难以普及定制冬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