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首页
第02版:

济宁高新区

干部助企攀登 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本报济宁讯(记者 曹俐)培育一批更具国际竞争力、更强产业链韧性、更具本地根植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安排,制造强市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首位战略、一号工程。济宁高新区与中央、省市同频共振,牢固树立“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干部助企攀登行动,推动力量向制造业集中、政策向制造业集聚、要素向制造业集合,推进制造业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稳固提升制造业基本盘,2021年制造业占GDP比重40.2%,先进制造业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放大制度保障效应

全力助企纾困解难

健全体制机制,放大制度保障效应。最高规格成立制造强市指挥部并实体化运作,形成1个办公室、4个产业专班(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要素保障组(人才、政策、土地、金融基金、能源、环保)、N个责任部门的“1+4+6+N”工作架构,部门联动、明确目标、凝聚合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和助企攀登工作;优选115家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业企业和4个标志性制造业产业链,组建29个助企攀登小组,抽调120余名精兵强将,无缝对接服务115家攀登企业、统筹推进四大产业链条高质量发展。区党工委、管委会先后召开专题推进会81次、一线办公会92次、助企干部培训会19次,建立“日亮晒、周盘点、月评比、季考评、年考核”工作推进机制,以常态化督导、制度化考核深化助企攀登工作;指挥部落实扁平式管理,指挥部专班穿透两级、贯通条块,整体谋划、集体作战。落实闭环式管理,充分授权指挥部专班,构建问题、任务、决策三大闭环,权限给到位、责任扛到底,持续放大制度保障作用,在全区形成了大抓制造业的强劲态势。

闭环破解难题,全力助企纾困解难。攀登小组、产业专班、要素保障组、驻企干部立式联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企业问题诉求大起底”活动,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反馈—解决—销号”五位一体处置机制,形成信息直报、后台研判、区级派单、专班跟进、跟踪问效等工作闭环。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诉求照单全收,全部纳入惠企通平台分级分类推进,逐一对接落实、逐项分析研究、逐条制订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推进路径,以“大闭环、小分队”作战模式销号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直达区党工委会议、顶层研究顶格推进。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收集企业问题诉求239项、办结销号230项,销号率达到97%,为企业争取融资、基金支持13.9亿元,帮助企业发布岗位2615个、招引1200余人,帮助14家攀登企业争取市级领军人才工程配额,为28家企业解决用地933亩,同时,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坚守实业、崇尚制造的氛围愈加浓厚,加快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与企业真正形成了“双向奔赴”又 “并肩作战”的利益共同体。

强化要素保障支撑

助推企业壮大进阶

提优服务能效,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围绕政策供给、金融赋能、人才支撑、土地保障等维度点穴攻坚,对企业要素需求,相关部门协同介入、预判预解,构建起加速项目落地、支持企业攀登的全要素、全流程供给体系,切实做到让要素供给跑在企业需求之前。金融扶持方面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鲁担园区贷、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土地供给方面实行“三类”推进法,人才保障方面推行名校直通车、HR成长训练营、蓼河国际英才商学院等人才训聘模式,全力保障企业要素需求;狠抓惠企政策落地,以“国务院稳经济33条、省四批次政策清单”为重点,条目式梳理、条块化贯通、集体化推进,推行“一项政策、一个团队、一张图表、一体联动、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政策梳理、实务培训、精准对接、兑现销号”的闭环推进。累计为115家攀登企业落实税收、人才、技改、企业培育等政策资金3.75亿元。在要素保障、资源聚合、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倾斜。

构建强企方阵,助推企业壮大进阶。先后开展5次“项目大梳理”集中调研活动,逐家攀登企业谋划重点项目、研究发展方向,引导企业拉高标杆确定年度进阶目标。构建龙头、领军、骨干、高成长性四个“强企俱乐部”,并分别制定了5年进阶模型和路线图,鼓励支持企业一年一个台阶,向更高层级俱乐部迈进。对于攀登进阶成效大的企业,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大张旗鼓给予表彰重奖,对连续2年未实现攀登目标的企业及时调出。明确山推股份、辰欣药业等20家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一对一签订攀登计划,靶向聚焦、精准支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再提一格、再进一步,组建百亿强企方阵;强化企业运行帮扶,建立重点企业日用电等先行指标监测机制,对出现异常波动的,迅速靠上,及时研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企业平稳运行。建立重点企业重要供应链“畅链保供”协调机制,帮助企业妥善应对物流、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保障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最大程度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积蓄产业发展后劲

提升产业硬核实力

攻坚项目建设,积蓄产业发展后劲。逐产业、逐链条、逐企业梳理谋划技改、数字化改造、科技研发、对外合作、新上在建制造业5类攀登项目130个,项目总投资296亿元,谋划实施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项目11个。其中,凯登造纸装备等14个攀登企业实施项目入选省重大、省优选、市重点产业和市挂图作战“四类”重点项目清单,锐博机械高端结构件、天虹纺织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生产线等15个项目入选省导向目录,13家企业技改项目入选2022年省技术改造设备奖补名单;对项目实施全程精细推进,围绕项目立项、开工、建设、投产等全流程环节,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用硬核实招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绊脚石”。实施流程再造,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和“跑小青”专员服务等创新举措,加快“3651服务”“极简审批”“全程网办”等系列改革,做到服务企业“零时差”、助企攀登“零距离”、要素支撑“零障碍”,为项目准入、用地等提供全程精准化、定制化服务,全速推进项目快引、快落、快建、快用。

聚焦专精特新,提升产业硬核实力。厚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沃土,支持企业“攀高向新”,建立优质企业培育梯队,组建专班“一对一”精准对接服务,支持企业在细分领域抢得主动权、夺得话语权。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政策文件,结合高新区实际,逐项形成目标清单、跟踪推进,持续加大为企业争政策、争资金力度。今年以来,艾美科健等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佳智能等6家企业获批省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福瑞得机械等27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泰丰智能等5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拓新电气等8个项目获批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浩珂科技等5家企业入选“好品山东”名单。瑞城宇航公司攻克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核心技术并成功产业化应用,建设了国内第1条、世界第4条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航天级生产线,创新型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累积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6家、省级瞪羚企业21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3家。一批有灵气、有活力的高精尖特企业在细分赛道冒头涌现,练就“独门绝技”,形成稳链强链的有生力量。

精准打造核心群链

引领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

加强产业谋划,精准打造核心群链。深化实施“链长+链主”双链模式,绘制4大产业、10条核心产业链发展“全景图”“任务表”,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企业,清晰产业链理链、建链、串链、补链、强链目标,主动为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招大引强项目预留空间,帮助落地上下游配套项目、导入本地供应链;推行“大产业、细分工”协作模式,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把企业“串珠成链、组链成群”,切实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本地根植性。目前,仅山推股份在济宁就拥有132家供应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链主企业,主配协同带动企业精准“卡位”入链,产业本地化配套率60%以上,为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最完整区域之一,集群核心竞争力得以整体提升;大力招引补链延链大项目,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大项目推进指挥部,相继签约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华润风电、航天宏图遥感卫星等百亿体量基地型项目;着眼于产业和项目的“双向磁吸”效应,实体化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城、航空航天产业城等6大产业聚集区建设,导入产业链上下游项目40余个,依照“链主引领、园区承载、聚点成链、以链带面”思维,打造顶配版产业发展平台和高能级产业集聚地。预计“十四五”末可形成高端装备1个千亿级,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3个500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2-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下一步,济宁高新区将全面聚焦“231”产业集群,全力全速推进115家企业攀登进阶,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推动企业“上档升级”和产业“扩链延伸”, 由点带面引领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

2022-10-21 济宁高新区 5 5 济宁高新新闻 content_125685.html 1 干部助企攀登 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