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刘菲 通讯员 许中亚)“矿上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的干好本职工作,就不愁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近期,济二煤矿聘任298名班组长,全面加强区队班组建设,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为“五个一流”矿井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这只是济二煤矿推进人才兴矿战略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济二煤矿始终坚持人才兴矿战略,从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方面下功夫,多点开花,营造技能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环境,激活职工的创新潜力和创造动力,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有能力、懂技术、有业绩的职工‘亮’起来,让职工的创新热情‘高’起来,把技能人才智慧‘聚’起来。”济二煤矿矿长孙晓成强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济二煤矿量身定做,制定培养计划,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按岗位划分为不同的培养主体,并根据相应岗位能力需求分别制定落实教育培养计划,激活培养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深入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为目标,以“岗位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岗位大比武”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一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目前,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全矿技术工人总数的31%以上;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齐鲁首席技师3人、山东省技术能手2人、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2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3人。
“我从一名普通维修工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是矿山培养了我,让我有了展示自己、挑战自己的舞台。”全国技术能手、济宁市劳动模范徐建新深有感触。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济二煤矿严格落实集团“31789”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程,全面打通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针对性打造年轻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打破学历、资历、职称、年龄和身份限制,探索建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和晋升通道,为人才成长拆除了“天花板”与“玻璃墙”。
与此同时,济二煤矿聚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用于科技研发和创新奖励,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双培双提党员创新工作室和四个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制订了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流程等制度。各创新工作室既是技术“传播站”,又是人才“孵化器”,他们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大师作用,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主动参与“师带徒”活动,传授经验技术,推广绝技绝活,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如今,“学技术光荣、得荣誉光荣、当劳模光荣”在济二煤矿蔚然成风,支持和鼓励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日益浓厚,环境日趋良好,为矿井高质量发展点燃了人才支撑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