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曹俐 胡碧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回首2022年,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交出了一份“高新答卷”。
聚焦品牌创建,农业新动能大力发展。利生集团、浩珂集团成功入选山东省政府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1人被评为山东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2人获得齐鲁乡村之星称号。1人获评2021年度全市优秀农业企业家,3人获评2021年度全市明星企业家。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并入选全国合作社500强,培育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区级示范社23家;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9家。柳行街道入围2022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王因街道刘家村、河西新村、接庄街道常营村3个村入围2022年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王因街道后岗村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黄屯街道幸福溪被评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承接多个国家级课题组试验示范项目,创造经济社会效益100多亿元,获得中国农科院充分肯定。新华社、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等国家级、省市级主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聚焦产业振兴,不断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王因街道府东新村、接庄街道常营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名单。市乡村振兴一级挂图作战项目源尚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基地入驻商户400余家,日均交易额达到1200万元。高新现代农业“芯”动力产业基地提档升级,以“粮之芯、果之芯、花之芯、菜之芯”“四芯”培育为抓手,在全市上半年观摩评比中,荣获五佳乡村振兴项目,全市排名第3。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全区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列入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目录2家、“济宁礼飨”品牌产品目录6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8个。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在全市率先实施政策性小麦、玉米、大豆农业和畜禽养殖保险财政全覆盖,农户风险保障大为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建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实现营业收入38.16亿元。
聚焦生态振兴,不断树立生态宜居“新标杆”。积极实施清洁村庄行动“春季战役”“田园清洁行动”等系列活动,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对4个涉农街道、所有行政村进行托底式整治和提升,高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位居全市前列。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提升活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将垃圾分类实施工作纳入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安装投放5台智能垃圾分类机柜、建设1处垃圾分类驿站,新建27个垃圾分类点亭、升级改造6个收集点亭,有力地提升了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设施水平。新建和提升农村户厕300户,实施辖区内各行政村改厕整村验收及问题排查,累计入户22742户,全区户厕后续管护达到100%。累计完成137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工率88.4%,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动态清零。不断完善“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统管”长效管养机制,建成四好农村路100余公里,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完成率100%。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区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率达到8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聚焦人才振兴,不断激活培育农业新主体。扎实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农业经营从业者200人、高素质农民10人。济宁高新区2人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大力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出台了多项人才新政招引乡村人才,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站1家,招引合伙人3个,吸引资金数百万元。全区400余家单位、5200余名专技人员利用市级继续教育基地——迪尔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定期召开政策宣讲会,培训就失业人员2000余名,联合银行兑现创业贷款5000余万元,发
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就业补贴近千万元。实施“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专项行动”,面向就业困难人员新开发725个岗位。选树“乡村好青年”67人,开展区、街级“乡村好青年”培训7期,建成4处青创服务站。
聚焦文化振兴,不断倡树现代文明倡树新风尚。持续擦亮“蓼河新声”理论宣讲品牌,组建8支、200余人宣讲队伍,举办宣讲活动1177场,受众17.8万余人次。不断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打造1个区级实践中心、5个街道级实践所、74个村(社区)级实践站,按照“五有”标准进行分档并制定提升计划,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五为”志愿服务,组建1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3500余名志愿者,打造群众身边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及文明村镇创建,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5所,成功申报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11个。积极倡树婚丧新风,召开全区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培训会议,参训210人。不断深化文化惠民,扎实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218场,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15场。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041场、全民阅读活动370场;开展“齐鲁书香节”活动,发放5万元惠民书券。
聚焦组织振兴,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对全区98个村“两委”、监督委员会进行培训,分类建立3类村党组织工作台账,推动7个“强基”村党组织整顿转化、60个“创优”村党组织晋位升级、31个“示范”村党组织葆先领航。全区下派干部30余名,深入一线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55个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工作顺利开展,9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坚持“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和“三本一册”管理模式,推进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党务、村务、财务等严格程序公开。列支资金200万元创新性开展村党组织领办“民生微实事”,择优筛选24个为民服务项目,努力打造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不断助推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人社、住建、卫健、医保等6部门印发7个政策文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实施提升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六大工程”,典型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厅、人民网、大众日报发文推广。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确保温暖过冬。实施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工程,帮助群众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办理“齐鲁富民贷”、富民生产贷等贷款达850万元左右。推进公益岗提质扩容,解决24名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发放补贴近6.6万元。
聚焦农村公共服务,努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4家街道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5家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设备及康复理疗设备,占比达到100%;乡村医生达到267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167名,占比62.55%。养老水平不断提高。黄屯、接庄两个街道依托街道敬老院发展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洸河、柳行、王因三个街道依托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为100%。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加强。形成了以附中高新区校区、王因中心中学、黄屯中心中学以及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等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联盟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黄屯中心小学、黄屯中心中学被评为乡镇百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近五年来,通过招聘优质教师近600名,充实乡村中小学学校的师资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0%以上,前后苏安置片区幼儿园等9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持续推进,完成香堤幼儿园、左岸丽都幼儿园等5所公办园的建设任务,增加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710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必然选择。当前,正身处一个能为民族复兴而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济宁高新区将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继续奋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