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2日
第01版:

夯实人才支撑 激发创新活力·“一把手”谈人才

建立“引识育兴”全链条 谱写教育人才新篇章

——访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广立

■本报记者  谷常浩

“2022年,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一把手’抓人才这项‘第一资源’,建立‘书记领项重点攻坚’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引才’‘识才’‘育才’‘兴才’,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日前,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广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高广立说,市教育局突出“引才”真心诚意,广泛揽才纳才。开展新任教师招聘补充工作,按照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原则补充新任教师。实施“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园招聘,面向硕士及以上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优秀人才选聘工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对受到疫情影响未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实行容缺机制,放宽了取得资格证时间,对市外毕业生留足返济和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的必要时间。积极统筹协调用人单位需求,畅通人才引进通道,保障人才“不错失”“不落空”。汇集全市教师岗位资源,采取统一发布岗位信息、统一报名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分别组织的方式开展教师社会公开招聘。近三年,全市累计补充新任教师1.2万人。

推进“识才”突破创新,强化人岗匹配。按照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关于“对用人单位能够自己决定的事情要坚决放下去”的要求,将“青优计划”面试和签约权限放给用人学校,支持用人学校在监督下创新量才识才方式方法,科学运用面谈、面试,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注重品德考察,将师德师风作为人才考察的“第一事项”,考察工作贯穿入职前全过程。注重诚信品质,组织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签订引才协议书,实行诚信档案制度,确保教师引入人才德才兼备。

强化“育才”体系建设,保障育有所成。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了以国培省培项目为龙头,以市培县培为主体,以校本研修为基础,“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培训、相互衔接的五级联动培训机制,构建了教师培训大格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近三年财政累计投资近千万元,改造我市教师培训中心,创建山东省教师实践基地 7 个。构建“集中培训、高端培训、远程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中心、中国教师研修网合作开展新任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多期培训,累计培训 10 余万人次。完善教师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评奖政策,推动教师加快专业成长、多出优质成果。开展市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总结推广一批教学经验先进、教育质量突出、教研实绩优异、在全市具有领先地位的教育教学成果。

畅通“兴才”绿色通道,实现人尽其才。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塑名师名校长“大情怀”。先后评选培养了五届名师、四届名校长,其中杏坛名师250名、市特级教师506名,济宁名校长240名,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72名,建立了100个济宁市名师工作室。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通过个人申报、学校推荐、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环节,从学校中层干部、特别优秀的名师、骨干教师、教育行政干部、教育行政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拔,纳入统一管理和培养范围。目前全市累计选拔校长后备人才260名。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起注重师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业绩水平、学科学术示范引领、课堂能力日常表现、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畅通人才进步通道。

2022-08-02 ——访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广立 夯实人才支撑 激发创新活力·“一把手”谈人才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6502.html 1 建立“引识育兴”全链条 谱写教育人才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