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常浩
“2022年,市科技局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全市科技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近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科技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抓科研院所招引、科技人才集聚、创新平台提级、关键技术攻关四大环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力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支撑。
加大科研院所招引,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路径。打造“两图谱三平台”升级版,创新“线上实时图谱、线下精准对接”模式。线上完善两张图谱,线下开展专题产学研对接12场以上。推进“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产业基地、科创园区等,每个县市区至少引进3家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科研院所,全市合作高校院所达到260家。瞄准助企攀登“着力点”,会同制造强市指挥部,细化全市攀登企业产学研合作台账,分产业、分区域开展产学研对接,推动攀登企业建立更加稳定紧密的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合作。探索构建“1+N”协同创新体系,以“231”产业集群“链主”企业为主体,年内率先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领域破题突围,3年内逐步实现全覆盖。
分类集聚科技人才,建立全链条人才引育新机制。市县联动,通过“全球揭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依托院士工作站、人才飞地等平台,延揽高层次人才团队,年内新建院士工作站2至4家、人才飞地10家以上,力争建站数量保持全省前列。定向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优化济宁市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提升青年人才支持比例;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联建10家市级科技人才创新实践基地。持续拓展国际引才渠道,做强做优济宁引智联盟,吸纳海外人才120人。深化人才改革,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充分给予人才自主权,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推进创新平台提级,打造科技人才留用新载体。培育高能级企业研发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对照省级平台标准完善设施条件,将人才、资金、项目向平台集中,将重大平台建设纳入市级科技专项经费支持范围。重点推进山能集团5G智慧矿山等3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等5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争省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认定破冰突围。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推广金乡亿九科技孵化器“研发—孵化—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体系。深化“一区一业一所”体系建设,市县共建产业技术研究所达到20家,实现县域创建全覆盖;会同有关部门,年内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0家以上。
创新技术攻关模式,构建高端人才集聚新磁场。围绕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引入优质创新人才资源,加速我市技术研发和成果产出。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打造“全球揭榜”升级版,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探索“赛马制”攻关模式,重点围绕高端碳基材料、装备人工智能、国家一类新药等领域筛选发布10个左右重大技术方向。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会同制造强市产业专班,按照年度行业重大技术攻关方向和任务,指导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年内在智慧绿色化工、稀土功能材料、“双碳”产业化技术等方向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