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应该是我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了,而因七夕衍生的风俗与诗词歌赋等艺术,又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
七夕,又称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巧夕等,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起始于上古,兴于汉代,盛于宋朝。其实,这一传说,是由古人的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古人探索太空,梳理庞杂纷乱的星辰,演绎出了完整的星象文化体系。其中,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牛郎星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宛如一头两角却只有三条腿的牛,故称“牵牛”。而由3颗星组成的织女星,则位于牛郎星的北部。广袤的银河将它们分隔开来,相距迢遥,却又仿佛近在咫尺。古人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无垠的星空中畅游,演绎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汉书·律历志》记载:“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
幼时盛夏之夜,我们全家人常睡在室外。父母给孩子们讲的星月故事与传说,总绕不开牛郎织女。自从知道了牛郎织女,我在七月七这天,总惦记着喜鹊。偏偏在七夕前后鲜少看到它们,不由暗自揣度,喜鹊们都跑去搭鹊桥了。
听说,七夕夜里,只要静静呆在葡萄架下,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我偷偷躲在家里的葡萄架下,硬撑了许久。然而,除了蚊子的嗡唱,轻微的风声,乡邻的闲谈阔论间或几声犬吠,再无其他。唉,倒被蚊子叮了很多包。第二天早上,跟同学诉苦时,他却惊讶地反问:不是应该站在花椒树下吗?我顿时懵了,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很小就知道“七月七必下雨,牛郎织女泪涟涟”。这老话,也总是神奇地应验。这晚不是阴天就是下雨,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很是看重七夕,甚至称为女子的狂欢节,又因这节衍生了独特的活动,比如女子乞巧、拜织女、染指甲、种生求子,男子拜魁星,情侣间互送信物,以及观星、晒衣晒书等。单单是乞巧,不同时代地域就有不同的名目,比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
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可见,唐朝时乞巧已颇为流行。
宋代《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足见七夕之风行。
千百年来,七夕留下诸多不朽的篇章。《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讲述了牛郎织女被银河所隔的故事;唐代崔颢的《七夕》,展现了盛世长安的繁华;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讴歌了纯洁坚贞的爱情,堪称七夕诗词的千古绝唱。
仰望星空,纵观千古,星辰依旧高悬,人们追求幸福与美好的心,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