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常浩
“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受疫情形势影响,技能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局限,技能人才就业结构性矛盾再次显现。”近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东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此,市人社局深入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不断优化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精准培训技能人才。同时,在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社会化培养、职业贯通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刘东利说,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为社会和产业输送技能人才生力军的重要载体。2019年我市探索组建技工教育集团,经过近3年的实质化运行,我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围绕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契合企业需要。技能人才怎么培养,必须由企业说了算,要让企业实质性参与办学决策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充分的话语权。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就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校企共建专业体系、共定培养标准、共商课程开发、共组师资团队、共评育人质量,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适合企业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2021年集团全日制招生达到9842人,同比增长15.8%,毕业生就业率达98.5%,其中制造业从业人数占61.2%,为推动“制造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突出企业用人主体地位,推动技能人才“自主化”培养。企业是用人主体,更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技能人才怎样培养、怎样评价,企业最有发言权。我市持续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正在积极推动企业自主评价工作。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支持各级各类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通过把技能人才的评价权放到企业,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引导企业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制度,进一步激发企业用人活力,拓宽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建立可持续的技能人才成长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角”。目前,全市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达到107家,累计评价技能人才1.7万人。
规范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技能人才培育需要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的多方参与,其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培养技能人才、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化培养主体要紧跟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培训与就业联动制度,针对不同培训人群,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式,全面推行订单式培训模式,大力开展以满足企业技术、工艺、设备操作具体要求的针对性、适应性培训,构建培训机构由劳动者自主选择、专业(工种)由市场需求决定、培训成果由市场检验评估的职业培训机制,形成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培养格局。
打破技能技术人才壁垒,推动技能人才“贯通化”培养。技能人才职业生涯的“天花板”问题,严重束缚了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如何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是人社部门一直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市出台了《关于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专门设置了中、高级评审委员会,更加注重考察参评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充分体现了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特点。2021年,我市首次开展了高级职称评审,7名高技能人才获评高级职称,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壁垒,拓宽了技能人才发展渠道,充分激发了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