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鉴,1942年出生在滕县桑村农家。热爱教育、擅长毛笔字的父亲,在自家两间小西屋里,办了个小私塾学堂。冯广鉴从小受到儒家文化启蒙,喜欢写毛笔字。新中国成立后,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于1963年考入山东财经学院。
1985年,冯广鉴拜当代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为师,开启了艺术人生的新起点。朱复戡先生时已86岁高龄,早已蜚声艺坛,闻名遐迩。冯广鉴师从朱老学做人,学艺术,毕恭毕敬,从不懈怠。朱老仙逝后,冯广鉴精心筹划运作,极力争得师母徐葳先生乐意将朱老的遗作、遗物捐赠给济宁,历时8年,殚精竭虑,在济宁建起全国独家朱复戡艺术馆,朱老弥足珍贵的1200多件书画作品、遗著、遗物入藏艺术馆中。2021年,“朱复戡艺术展”荣获第六届(2021年度)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筹建“朱复戡艺术研究会”,是冯广鉴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贡献。
2004年,济宁市成立“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冯广鉴任会长。研究会是一个辐射全国的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克服资金匮乏、人手缺少、资料紧缺等重重困难,主编出版了《朱复戡墨迹遗存》等15卷(本),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开展对朱复戡先生艺术成就的研究,组织撰写、发表百余篇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
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举办了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又在上海等地举办展览,提高了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的知名度,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朱复戡艺术研究中心。
冯老酷爱吟诗作联,尤爱嵌名联、贺联。凡有所作,皆站在时代潮头,抒发家国情怀,或感怀言事、讴歌新风,或景仰英模、赞美河山,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每次随冯老外出,或参加盛大活动,或游览名山大川,冯老于默默之中酝酿诗作,偶得好语佳句、鸿爪雪泥,留下美好记忆,亦是人生一乐。
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冯老发起创办了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并任首任会长。连续多年组织大型征联活动,并结集出版佳联传世,又配合地方市政建设征集对联。济宁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南池公园的大门,以及亭台楼阁廊柱上的楹联,皆由冯老主持审定把关,反复推敲、定稿,经由书法家书写后镌刻而成,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和专家好评。
孔子曰:“不能诗,无以言”,书法亦如此。自有科举制度以来,书法变成了文人的“脸面”,书法不好,文章答卷的成色将大打折扣。冯老退休前多半从事文秘工作,早年起草领导讲话,时有条件所限不及打印,他一人起草,须数人誉抄,文思与硬笔功夫何其了得。
但写书法,更多的还是退休之后的事了。从繁忙的领导工作岗位退下来,冯老的日程却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参与社会活动外,便陶醉在诗联书法的海洋里,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冯广鉴的书法以草书见长,成就最高。草书是书法中的高等数学,特点是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最宜抒情;而其草书,受朱复戡先生影响颇大。朱老写草书极重法度和出处,一点一划都十分讲究,绝不容有半点的含糊。
朱老曾指出:“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以篆作草宗张芝,出入羲献复颠旭”。草书的源头应上溯至篆书和张芝、王羲之等先贤的经典,尤其一再强调“以篆作草”,此乃朱复戡大师草书成功的重要途径。
冯老深得朱复戡先生真传,看其作草,笔尖在宣纸上跳跃,起伏,提按使转,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线条随笔锋的起落而如古藤缠绕,如乐音回旋不绝于耳,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尤其他的小行草书法,用笔精到,点划灵动利落,墨色浓枯相间,章法布局得当,是其各体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我与冯广鉴先生相知相处数十年,在亦师亦友间。冯老的厚道,对朋友的热忱,对工作的认真,对老师的忠诚,我十分钦佩。他的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乐于奉献,是我永远的榜样。但对于一些学术问题,我们会各抒已见,体现了孔夫子说的“和而不同”。
在长期的交往中,冯老不时纠正我的粗疏马虎,大大咧咧,不够严谨细致。我则提出冯老的诗联书法,过于追求法度的严谨,而缺少性灵的活泼生动;草书中牵丝映带过于牵强,而显生硬呆板,作书时缺少一种将军上阵时的激昂亢奋。
谈及草书中的牵丝映带,冯老前几年还自认为是学王铎,是顺势贯气,近年在临习王羲之法帖、孙过庭书谱中,悟出用笔出锋尖尖多、牵丝映带多的流弊,对友人批评建议深表赞同和谢意,并在书写时留神关注与纠正。由此可见一位老书法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
曹孟德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虽然岁月迟暮,仍不停前进的远大理想。冯广鉴先生以“老骥伏枥”作微信号,虽已80高龄,仍在砚田耕耘,在艺海扬帆,仍在治学的路上前行。“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只要传统文化的种子依然在心里生根发芽,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