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千泉小学 徐梅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学习数学,通过活动交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感悟体验数学。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尽早感受。比如,在教“数的认识”时,老师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这些问题的设计,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其中了。结合生活,还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感悟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运用游戏感悟领会知识。让高年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悟和掌握解题策略是一种十分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数学广角《获胜的策略》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上课了,教师出示题目和游戏规则:有29根小棒,两人轮流拿,每人一次拿1至4根,拿到最后一根小棒的为胜方。经过几轮比赛,学生发现了规律,应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后与同桌进行这样的游戏进行验证,然后变换问题和条件进行练习。实践证明,在游戏中“玩”出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践操作,进行感悟总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让他们能够最直观地体验和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实践中去感悟数学知识。例如: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动手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形模型,然后摸一摸、描一描,体会周长就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借助电教媒体,感悟知识内涵。现行教材编写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集体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特点,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寓教于情,以情促教”的效果。如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是本册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光靠人民币这一实物,而是要把人民币与购买商品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人民币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认识和分辨不同面值人民币,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因此我特意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尝试将课堂设置成一个在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经历购物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知识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