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3年01月01日
第03版:

邹城市城前镇第一书记服务队

当好驻村“三大员” 真帮实干促振兴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唐久涛 赵海燕)驻村以来,邹城市城前镇第一书记服务队紧紧围绕“强堡垒、兴产业、惠民生”工作主线,坚持当好基层党建辅导员、集体经济领航员、为民解忧勤务员,用心用情推进驻村帮扶工作,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发展“新画卷”。

强堡垒,当好基层党建辅导员。驻村伊始,服务队通过走访调研,确立了“学、建、育”的工作思路,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做深做实。一是抓学习,凝聚党员干部发展共识。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制度,结合支部联建活动,定期组织“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累计开展各类理论学习、技能培训20余次,先后到泗水县、汶上县等地参观学习8次。二是建场所,筑牢乡村振兴阵地。按照“群众办事有地方、党员活动有场所”标准,积极实施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先后打造马兰山村、东南河村2处村委会场所,改造提升后祝沟村、苗沟村2处村委会场所,新建百姓大舞台、文化广场3处。三是育头雁,选优配强村级人才队伍。服务队始终聚焦村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夯实人才基础。驻村以来,累计转化提升软弱涣散村3个,储备村级后备人才35人,发展党员6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人。其中,新吸纳培养80、90后村支部书记各1人,招引返乡创业青年6人。

兴产业,当好集体经济领航员。服务队将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村民+脱贫户”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先后启动和扩建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受益面广的集体经济项目,真正实现了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其中,东南河地瓜窖项目总投资290万元,占地30余亩,可存贮地瓜、南瓜等作物400余万斤,可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销售,预计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灵泉山茶园项目在原有600亩的基础上扩大到1000亩,同时,新建茶文化馆和1200平方米恒温室,实现了茶树种植、茶叶炒制、茶文化体验一体化,探索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每亩年收入约1.6万元,带动脱贫户及一般农户300余人就业,年均增加群众非农收入5000余元。生态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项目,投资1340万元,建设钢架结构大棚5座,安装陆基循环养殖桶24套,建成后预计年产量90万斤,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0万元左右。雨山金银花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占地100亩,种植金银花135000株,配套烘干加工设备、仓储厂房,可实现亩均年收入1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惠民生,当好为民解忧勤务员。服务队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围绕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诉求解决、困难群体脱困等工作发力,全力助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一是积极对上争取,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全体队员利用各自派出单位工作优势,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全力抓好帮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硬化联村路、生产路7公里,改造自来水400余户,铺设污水管网6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新建200平方米高标准村级卫生室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顺利实施了尚河35kV变电站10kV间隔扩建工程。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为民纾困解难。立足全镇小区较多、管理服务缺失的实际,采取“党建+”模式,探索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一家仁”红色物业品牌。通过开设“一家仁”24小时服务热线、为386个重点家庭免费配备一键呼叫器,开展了“一家仁”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用看得见的暖心服务给群众摸得着的满意幸福。三是开展走访慰问,帮扶困难群众。积极开展第一书记“党群夜议会”、民意“5”来听等活动,结合疫情防控、群众满意度提升等重点工作,扎实做好走访工作。驻村以来,先后走访群众1800余户,收集整理意见建议200余条。同时,在春节、端午、“七一”等节日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累计走访160余人次,发放米面等各类物资价值约12万元。

2023-01-01 邹城市城前镇第一书记服务队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9029.html 1 当好驻村“三大员” 真帮实干促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