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洪玮
“叔,我们想下月结婚,咱村规定喜事宴席不能超过660块钱,这个标准有点低了,城里的大酒店没880块钱办不了。”
“这事我正想跟你说道说道,办喜事就图个热闹喜庆,范围就限定在咱们亲戚和本家,不能总想着把咱过去随份子的钱再捞回来,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是村里一把手,还兼着红白理事会会长,咱得带头改改这陈规陋习。”
这是兖州区小孟镇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龙与本家侄子的一场对话。这也是兖州区利用村庄红白理事会聚焦攀比花钱、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抓改革的一个缩影。
“以前谁家办喜事,讲排场、摆阔气、大摆宴席、相互攀比,现在好了,谁家有事,红白理事会人员上门讲规矩、说杠杠,宣传村里的规章制度,大到彩礼标准,小到菜品、桌数,群众负担一下子降了下来,还解了群众大操大办攀比心结,村里风气也正了,大家都夸红白理事会好着哩。”李海龙表示。
近年来,兖州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完善全区344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建设的基础之上,牢牢抓住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制定各村的村规民约,对农村红白事办理进行闭环管理。将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融入日常,通过常态化宣传宣讲、文艺团队下乡展演等形式,弘扬文明新风,整治封建迷信和攀比要面子等不良风气,形成“好人好事人人夸、陈规陋习没市场”的浓厚氛围。通过民政部门及村民群众提供的信息,组织红白理事会人员提前上门把移风易俗的要求和村规民约讲清楚,告知事主酒席办理的标准、范围,要求签订承诺书严格遵守规模、标准等规定。红白理事会成员还对办理现场进行巡查,如发现违规或超标的情况,立即对事主进行劝诫劝导,并纳入美德端信积分制管理。
前阵子,94岁的小孟镇苏户村苏老太太安详去世,在新疆做大生意的儿子计划着大操大办。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听说后,立即上门做工作、讲政策,让他放弃了大办丧事的念头。苏家孝子也算了一笔账,按照村里规矩办不但能节省6万元钱,还让他在村里非常有面子。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新兖镇武村朱宁几乎逢会必讲,生前尽孝比什么都强。为倡树孝老爱亲美德生活,2021年,他创办了济宁市首家“幸福基金”,半小时募捐9.82万元,去年和今年也都募捐了大笔资金。他用这笔钱维持本村“幸福食堂”正常运转,解决了村里36名老人吃饭问题。创办了“孝老节”,每年重阳节给7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按岁数发放不等“孝老金”,走访慰问村里老党员、老退役军人。在红白理事会的带动下,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成为武村文明新风尚。
“喜事有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帮办,我们既省心又省钱,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这让我们铭记一辈子,时时不忘感恩父母、感恩这幸福美好的时代。”7月16日,刚刚举办完婚礼的小孟镇张理、肖兴怡小两口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