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8月15日讯(记者 王粲)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及“八一”期间系列活动开展情况。
自1994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八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我市一张十分重要的城市名片。今年是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迎检之年,我市高度重视,成立创城工作专班,制定责任分工方案,统筹全市资源力量,形成创城工作合力,全力确保坚决实现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目标。
倾力支持部队建设,出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服务备战打仗的实施意见》,制定30条服务备战打仗具体措施;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60多个办实事项目落地完成;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无偿提供土地1200余亩保障部队战备训练;开通“蓝天号”拥军公交专线,累计运营里程近9万公里,服务官兵及家属5万人次;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城舰疆”结对共建等活动,为“济宁舰”“微山湖舰”提升战斗力、执行护航、撤侨任务保障物资价值100余万元;近三年完成军供保障任务441批次,5.6万余人次,为强军兴军贡献了“济宁力量”。
营造双拥浓厚氛围,创新制发“三场五区”双拥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建成各类双拥文化阵地497处,形成“十分钟双拥文化圈”;全国首创、全省唯一创新打造济宁双拥卡通形象“济小宁”,成为“济宁双拥品牌”最佳代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规范提升全市公共服务场所军人依法优先优待标识实施意见》,全市各级43类公共服务场所规范提升“军人依法优先”标识1万余个;创新打造国防双拥宣传教育“七进”品牌,创新培育双拥典型创新刊发《济宁双拥》专刊,创新创作双拥主题文艺作品,打造了新时代双拥工作“济宁样板”。
聚焦“三前”巩固“三后”,出台助力强军“无忧工程”21条措施,推动实现军人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拓宽军人后路,帮助全市3万余名退役士兵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巩固军人后院,截至目前已提供274个岗位为军属及重点优抚对象提供专属服务;优待军人后代,累计协调解决1150余名军人子女入学入园、加分上学,全链条服务彰显了“济宁担当”。
发挥军队资源优势,组织实施驻军拥政爱民“十大行动”,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帮扶村各项建设;组建了3660支民兵治安巡逻队常态化开展联巡、联防、联治、联动活动;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上百次,为400多个大中小学及企业开办军事训练和军队光荣传统教育科目,帮助驻地2000余名群众免费义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不仅如此,为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八一”期间,我市广泛开展了“八个一”双拥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召开军地座谈会、开展军事日活动、举办双拥文艺演出、节日走访慰问等,积极帮助部队解决“三后”等急难愁盼问题,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密切军地交流交往,增进军民鱼水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