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3日
第03版: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张玉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借鉴各国经验、融合现代文明,又基于自身国情、传承历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和实践精华,这些优秀成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如此困难,我们需要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攻坚克难实现现代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越处于穷困的境地中,越是逆境连连,越要坚定毅力与恒心。“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中国人这种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书写出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新时代,中国人也将依靠自强不息的志气在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中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富民思想,主张藏富于民、制民之产等。孔子认为因“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故富民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需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其养民也惠”。孟子则提出“制民之产”思想,为老百姓提供恒产,解决老百姓的生活保障,那么社会也就稳定与繁荣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迈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在不断接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实现富民的前提下,古代重视对人民的礼乐教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让人民接受教育,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孟子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荀子则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他们认为治民的关键是在物质上满足人民的需求,在精神上引导人民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注重教育民众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形成守诚信、讲正义、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重要概念。周公曾提出“以德配天”,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董仲舒讲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都是在讲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要抱敬畏感和感恩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可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合理念,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邦国”,这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重和不重争、重合不重分,认为和睦、合作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中华文明重视和合的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其价值引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深受文化的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两创”,践行“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3-08-23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3550.html 1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