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长假去了山西平遥,观看了大型室内情景剧《又见平遥》。剧中一个个惊心动魄、肝肠寸断的场面让人泪眼婆娑,更为这块土地上古老厚重而淳朴、诚信的民风所折服。
《又见平遥》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赵姓财东创建的一家大型票号,以诚实守信而誉满天下,在沙俄也设立了分号。清同治年间,与当地发生经济纠纷,赵家欲撤回票号及所有经营人员。沙俄当地蛮横无理,扣留王掌柜一家和经营人员作为人质。少财东赵易硕倾尽家产,花重金招募武艺和胆气超人的青壮男性,与“同兴公”镖局凑全232人的解救队伍,于同治十三年赴俄解救人质。7年过去,赵易硕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回来的只有王掌柜7岁的儿子……
东家为了手下掌柜的7岁小儿,为何如此不惜倾家荡产、牺牲性命?“同兴公”镖局232名好汉,为何宁愿客死他乡?这都是平遥人骨子里的“仁德”与“道义”在起作用。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厚德载物、信守诺言的优良美德,晋商更有着“重商之道,诚信为本”的传统。有人说,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人的德行和道义。这话不无道理,晋商自古“义”字当头,“以义制利”,在明清两朝发展壮大,票号遍布全国。明清时期,平遥是晋商的大本营之一,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
据记载,《又见平遥》故事的原型,就是平遥商帮鼻祖“祥泰隆”,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贯有“先有祥泰隆,后有定远营”的说法。曾垄断阿拉善贸易200多年的祥泰隆,对汉族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过巨大的积极影响。
祥泰隆在宁夏、包头、天津、北京、山西等地设有10个分庄、分号,仅在阿拉善境内就有8个分号,创立以来义举不断。每逢节庆,免费向过往牧民提供食宿,按照蒙古族礼节和习俗款待。牧民返回时前来购物,就打开库房任其挑选,一般不收现金,只记下所购商品的名称、数量和价格,秋后上门结算。
1920年,阿拉善遭遇大旱,大批牛羊被活活饿死,牧民生存困难。有的商号趁机哄抬物价,大发黑心财。祥泰隆却火速从全国各地高价购进粮食运往阿拉善,平价卖给牧民,没有钱打借条也能取走粮食。
如此舍利求义、仁德宽厚的东家,对待陌生人尚且如此,能够倾家荡产、舍生取义、不远万里,保全下属7岁儿子的壮举也就不言而喻了。平遥同兴公镖局重情讲义威四方、守信遵德诺千斤的品行,也应值得人们敬仰。正如剧中所说:“他们保的不是镖,是仁德,是道义。”
《又见平遥》展现的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在我们今天仍然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