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
第03版:

杭州话里有多少开封话

赵腊平

到了杭州,听当地人特别是女士说话,就像年轻时看过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总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诸如才子佳人、吴侬软语、柔情万种之类的词汇,也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

这杭州话吴侬软语的,加上这城市水系发达,西子姑娘天生水灵,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大惊小怪了。

吴侬软语虽然好听,但对外地人尤其北方人来说,要听懂还要做点功课。其实这道理也不复杂,杭州位尊浙江首府,早在春秋时,“先属越,后属吴,复属越”。五代十国,更是吴越国都,想必这吴语便是唯一畅通的官方语言了。

最近去了杭州,听一位老杭州的一番说道,对杭州有了新的领悟。

杭州话并不是清一色的“吴侬软语”,而是浙江北吴语,范围略大于杭州城区,大致从笕桥至拱宸桥、古荡、北高峰、天竺山、五云山、钱塘江边。

语音结构是地道的吴语,但具有不同于浙江吴语其他方言的特点。有人考证,杭州话缺少“文白异读系统”,许多词语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比如不说“锅子、事体、面盆” ,而说“锅、事情、脸盆”。

有很多儿化音,而且自成音节,如“姑娘儿,老头儿、疯婆儿、小伢儿”,儿尾词成为一大特色。这儿化音,在北方话中较常见。

很多杭州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性,也带有北方特别是开封人的特点。就像河南人爱吃面食特别是面条,杭州人除了米饭,爱吃面条也是出了名的。

那么,杭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城市,语言和生活习惯怎么会有这些特点呢?

公元1127年,金国四太子兀术带兵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城(今开封),俘获北宋徽钦二帝及后宫、百官。同年,宋钦宗之弟赵构逃往南方,在应天府(今南京)做了“南宋”的皇帝,史称宋高宗。接着,被金兵追击,带领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从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

1129年(建炎三年),赵构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9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

公元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又率臣僚南逃。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高宗才又回到临安府,并于1138年正式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直到1276年被元朝攻占。

赵构为何选杭州作为都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规模很大且比较富足的城市。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9县,人口已达20余万户,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到南宋时,杭州进入鼎盛时期。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后,“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西连西湖,东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

建都后,原北宋都城汴梁的权贵们,逐渐大量“麇集杭州”。同时,南宋在江河码头或交通要冲设接待处,专门接引安置大批西北流民。在流民南移中,官吏、士人、商贾、工匠、僧道、艺人等大批北方人进入临安,使“人烟稠密,户口蕃盛”。

20余年间,累计接引300万人次。到咸淳年间(1265—1274),包括所属县域,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另有史料认为,临安人口规模已达150万人,就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切见临安府……西北人以驻骅之地,辐辏骈集,数倍土著。”另有文章称,“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只有十万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会,当时还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只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灯火映彻碧空,映亮了世界的东方。”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

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及夜市也很兴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

南宋时,杭州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学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书籍精良。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这里要说到外来语言特别是开封话对杭州话的影响,在南宋以前,杭州城里的人口结构与江南其他地方差不多,都是由本地人与外来移民构成。而移民不是很多,且陆续迁入,即使方言不同,对本地影响也不会很大。东晋和南朝期间、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江南地区都有大批北方移民迁入,使江南的方言增加了不少北方话的成分,但杭州的移民状况与周围地区并没有明显区别,对方言的影响也没有什么差异。

开封话对杭州话产生重大影响,是在靖康二年(1127年)即北宋覆灭、南宋在杭州建都之后。“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

自绍兴元年(1131年)起,临安(今杭州)一直是南宋的“行在所”即临时首都,此后的143年间都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因此,从北宋都城开封南迁的皇室和部分皇族、文武官员、商人、士人、市民、士兵、僧尼,大多集中在临安。

由于这批移民身份特殊,数量较多,居住集中,定居杭州后依然说开封话,在杭州城内形成了开封方言区。来自北方其他地区的移民,方言与杭州话有很大不同,却与开封话接近,自然会选择向开封话靠拢。

开封话成为朝廷官话,也成为杭州的强势语言;而杭州土著为与这些处于统治地位的开封人打交道,要做官、上学、经商、当仆佣,也只能学说开封话。久而久之,开封话成为杭州一带的方言,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方言。

当然,在此过程中,移民或多或少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新形成的“杭州开封话”与原来的开封话也有差异。“南方的腔调,北方的字眼,一来一去,相互融合,就成了现在的杭州话。”

南宋灭亡后,杭州失去了首都和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但经过100多年,“杭州开封话”已经成为杭州人的母语;而且元朝以来,杭州一直是省级政治中心,经济文化发达,杭州人对周围地区继续保持着优越感,杭州话也是一种相对强势的方言。

由于元明清三代的首都一直在北方,北方话是“官话”,带点北方味的杭州话因接近北方官话而保持着身价,更有利于它的延续。

人们怎样看待杭州话现象?宋代路德章《盱眙旅舍》:“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明代陈全之《蓬窗目录》载:“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另一位明代人郎瑛,也注意到了杭州方言这一特点。他在《七修类稿》中指出:“(杭州)城中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清代毛先舒《与婿徐华徵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看来,明代的杭州方言,比今天更接近北方的开封话,而且,时人对语言的融合多持赞许态度。身为杭州人的郎瑛,更是为杭州话接近开封话而颇感自豪。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地方人的定位,是与当地兴衰有关的。河南长期处于“天下之中”,农业发达,商贾云集,洛阳、开封拥有首都或陪都地位之时,外地人自然会以成为河南人为荣,不会也不敢歧视河南人。即便是北宋兵败如山倒,但当时随宋室南迁的河南人也大多是皇族、高官、名流,到了首都临安(今杭州),其地位也是举足轻重,谁又敢怠慢。

但近代以来,河南常与天灾人祸、“水旱蝗汤”连在一起,河南人的优点才被慢慢遮蔽。故而,似乎与古人的包容不太一样,当今一些人对杭州话包含北方元素,表示出某种情绪。

有文章这样描述:“由于怀念在首都开封的辉煌岁月,这些来自北方的统治者(指开封在浙江以北)于是按照开封的样子建设杭州,于是当时的杭州俨然成了一座北方化的城市。河南话与绍兴土语(当时杭州通用正统的越方言)经过千年的混乱杂陈,杭州话也因此带有浓重的北方味道,是长江三角洲唯一具有北方口音的城市。”

其实,开封话影响的不仅仅是杭州话,“北宋南渡对南方的影响很大,全国各地很多方言都受到了影响。” 也有观点认为,说杭州话是开封话和越人绍兴话的结合并不一定有道理,事实上,杭州话更像是元朝官话和越人绍兴话的结合。因为杭州人大多是南方越人后代,也有些是北方官宦甚至是蒙古人的后代。■成岳 摄影

2023-11-11 赵腊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2155.html 1 杭州话里有多少开封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