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
第03版:

传统绘画的精神与色彩

李国涛

中国传统绘画,是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图式、造型和色彩等元素,在深深打上传统文化和哲学烙印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了解传统文化和哲学背景,是我们深刻领悟传统绘画的基础。

传统绘画的内在精神

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传统绘画在发展和演变中,如果与文化哲学脱离了关系,就会失去根基、索然无味。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奠基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道德伦理和绘画的教化功能性。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充分肯定了绘画的教化作用。道家思想又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的自然观作为审美的最高理想,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思想,认为混沌状态中的宇宙所生发出的“声”和“形”不是物理状态下所指的“声”和“形”,而是一种超然的审美境界。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自然观,提出顺其自然、由技进道的“游心”说,其“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思想,引向大美不言的境界。魏晋时期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的玄学,成为这个时代美学与艺术的哲学基础。玄学清谈中的“言”“象”“意”之辩,逐渐成为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由此可见,至魏晋时期,绘画真正步入了自觉时代,表现出对绘画审美的超然追求。

传统绘画与画论互为依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补造化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形成特有的文化关怀,是画家以诗意情怀去体悟自然的结果——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传统绘画所呈现的美感,同样是从“天人合一”的生命律动中获得,其特征来自心灵与物象的完美融合,是画家之心赋予物象以灵气和韵律,以皴擦点染等技法形式加以呈现。

王微《叙画》所说“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叐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是指将书法的笔法引入绘画,提出“曲”“趣”“叐”“点”4种用笔方法,具有荡气回肠的审美感发力。传统绘画以线条的运转传达万物的生命体态,以回环曲折、开合收放、疾徐浓淡等节奏变化,来表现绘画的生命气象。

外来文化在汉化演进中,逐渐融进传统绘画的血脉,尤其是佛教与绘画的完美融合。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佛教在玄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境”和“境界”做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为绘画“意境”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佛教对“心”和“境”的论述,与绘画所传达的境界相契合。譬如魏晋山水画,由山川的客观美到山水画的主观美,归根结底是与这一时期以般若佛学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的盛行有着紧密关系。

当谈论魏晋山水诗时,自然会谈到谢灵运佛学修养;谈到魏晋山水画,就会谈到宗炳作为佛僧这一事实。晋代王羲之重视书法“禅意”的表达,这与他对佛学参悟和修持本心是分不开的。因此,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绘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传统绘画的色彩关系

传统绘画的色彩与造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古代山水画为例,水墨、浅绛或青绿等各类创作手法,不是对万物色彩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追求圣贤之道基础上认识宇宙万物的本质,呈现的是“天理”和“大道”。

传统绘画的用色,既顺从“天人感应”“随类赋彩”,又要统一色彩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实质。潘天寿说:“色凭目显,无目即无色也,色为目赏,不为目赏,亦无色也。”其内涵就是色彩不仅要为绘画主体的视觉所“显”,而且要为绘画主体的视觉所“赏”。

历代画家多参禅悟道,作画崇尚墨色。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绘画的色彩属性,更不是将墨与色互为对立。水墨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主脉,是因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

清代张式说:“右承谓画以水墨画成,能肇自然之性。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故着色画亦以水墨画定,然后设色。”是指天下万事万物的两极之间,存在着有无互补、虚实相生的关系。“知白守黑”后被引入画理,形成“黑白”互为转换的绘画法则,构成虚实相生的内在关系,“黑白”与“虚实”就成为两个相对应的概念。

将黑白与虚实的概念范畴扩大,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疏密、轻重、浓淡、大小等。传统绘画的设色在丰富中求统一,在对比中求和谐。清代方薰认为:“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设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这种“神气生动”的色彩的“和”,不仅依靠用一主色以调和,还要依靠用一类色相浑融。

传统绘画的用色,蕴含于三教合一的哲学精神之中。从盛唐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到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水墨写意画逐渐成为传统绘画的主脉。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阐释墨色绘画功能的理论。在道家思想中“墨色”即为“玄色”,是一种符合传统人文精神的“色彩”。

道家有“墨分五色”之说。“五色”是万物的归合,是画家对自然界的感应和归纳,墨色则是万物进入绘画的归本和载体。《周礼》中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可见,这些呈现于视觉的“彩”,是古代文人对色彩的深刻领会——它不是指某种具体物象的色彩,而是文化背景涵盖下的“色彩”。因此,传统绘画所展现的色彩是潜藏着人文精神、哲学观念的“色彩”。

中国传统绘画是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两者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历代绘画在风格演变中,始终彰显着它独特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的赓续和担当,对自然山川的“吟咏”和“歌唱”。传统绘画的图式、造型和色彩等“意象”,表达方式是在深厚的文化哲学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反之又通过绘画本身加以呈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即是传统文化和哲学在绘画中的高度体现。

2023-11-11 李国涛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2156.html 1 传统绘画的精神与色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