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2500年的古城,在现代的航拍图下,与宋代《平江图》几乎重叠。清代宫廷画师徐扬在乾隆第二次南巡时画下《姑苏繁华图》,描绘了当时的苏州城“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而今的姑苏古城,现代与古代交织,深厚的文化焕发着勃勃的生机。用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来形容,姑苏绣出了一幅精彩绝伦的双面绣,昨天白发苍苍,今日鹤发童颜。
我们在介绍苏州时,常常把姑苏古城比作双面绣的一面,代表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昨天,把新区、园区比作双面绣的另一面,代表苏州的今天和明天。而当我这个“老苏州”在初秋时节随“中国作家运河行·走进运河城市”采风团走进姑苏,游弋在古运河与被运河水浸润千年的小巷深处时,读到了一幅姑苏古城从容地踏着历史的年轮,统筹着保护与发展,迸发出深厚的文化活力,正健步地走向现代化的崭新画面。
说起姑苏古城,就不能不说春秋时的伍子胥。当年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早策划设计和构筑了姑苏城。伍子胥当时建造了阖闾大城和姑苏内城。坚固无比的城墙,8座巍峨的城门和森深的护城河,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回头看,伍子胥2500多年前的城市设计理念,放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现在的姑苏古城依然保存着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俨然已成为这个江南水乡古城最显著的特点。
3000年的姑苏,2500载的古城,绵长的历史不仅流淌在运河里,也镌在古桥、城墙的砖石上。苏州的兴盛离不开运河,而盘门是古时京杭大运河与苏州古城河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内唯一现存的水陆并列古城门,我们走进姑苏采风的首站就来到这里。
当我们走过横跨古运河的吴门桥,登临古盘门水陆城门的城墙和城楼,那一瞬间,我的耳畔仿佛响起吴越争霸、金戈铁马的嘶吼和昔日古运河商贾云集的喧嚣。盘门曾是伍子胥督建的阖闾大城八门之一,据《吴地记》载:“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厌越。又云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现在我们登临的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国内目前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业界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段,盘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来到苏州历史名城保护展示馆,在这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建筑里,感受着苏州将古城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保护的浓缩历史。
这一次采风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我们没能再访苏州园林,在乌鹊桥上走一走,在桃花坞大街游一游,访一访书院巷、丁香巷,登一登北寺塔和虎丘塔。苏州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只能浮光掠影地在展示馆和古城的几个博物馆里,打开历史的“留声机”,倾听柜子里的文物“娓娓道来”。
文脉赓续,弦歌不绝。古城的历史和烟火,风雅与浪漫,不只浸润在古老的运河中,也印刻在平江路等街巷里。
南宋苏州郡守李寿朋将城市的脉络刻成石碑,这就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幅城市石刻地图《平江图》,现收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复刻版的石碑就立在平江路的南入口。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大运河遗产点中具有独特地位,它是苏州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街区。在清乾隆年间《长洲县志》的《长元吴三邑城图》上,就有“平江路”的标注。
从宋代至今,平江街区的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和园林等构成的水陆平行“双棋盘”格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风貌传承至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许多值得我们寻觅的故事。
当你徜徉在幽深的街巷,耳畔回响起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的诗句,隐隐听见三弦或琵琶悠扬的旋律,再循着抑扬顿挫的评弹、昆曲唱词走进一两个小院,你会发现在别处这些也许是高雅的艺术,在这里就是苏州百姓的寻常生活。
“一条山塘街,半座姑苏城”。山塘街,是我们这次走进姑苏采风的最后一站。游船在白居易码头靠岸,大家早已按捺不住,热烈地交流着白居易担任一年多苏州刺史,留下的这条苏州白公堤和他写姑苏的传世诗文。
白居易在杭州西湖修建的白公堤几乎家喻户晓,而他在苏州修筑的这条“白公堤”:从阊门到虎丘的七里山塘,也是后代姑苏城里笙歌画舫,最为诗酒风流的所在。徐扬在《姑苏繁华图卷》里画了当时的苏州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市井况味。
白居易在苏州任上虽然时间不长,但除了修筑白公堤,还为苏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也留下了许多情感与景致交融的诗文,为姑苏古城增添了无限的人文底蕴。那首《正月三日闲行》:“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和在山塘的起点阊门写的《登阊门闲望》:“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虽是“闲情”和“闲望”,都流淌着内心对姑苏的一往深情。尤其是他的那首《别苏州》:“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稍隔烟树色,尚闻丝竹声。怅望武(虎)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对姑苏的依依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历史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在苏州会议中心接受“中国作家运河行·走进姑苏”作家采风团采访时,对运河文化与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创新的苏州方案娓娓道来。
如何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讲好古城故事?他诙谐地举了平江街区悬桥巷的例子:“如果你在大街上问,洪钧是谁?也许很少有人能说出这位故居在此的清代状元。说起赛金花,却几乎无人不知,而赛金花只是洪钧的小妾……”后人常常只津津乐道美人与状元的秩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挖掘和正能量地讲好这些故事,不仅让你记住洪钧和悬桥巷,记住古城比比皆是的故居、义庄和巷子,更要传承好苏州优秀的文化。
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借助城市有机更新,把科技和金融引入古城,重塑文商旅中心,做精苏式生活典范,推动古城的全面复兴?在方文浜书记笑盈盈地介绍中,我很惊喜于姑苏区首家本土培育的上市企业——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7月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立于1992年的这家企业,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求,深耕姑苏30余载,深度参与了古城保护、城市更新、规划修编等各项工作,一方面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等前沿技术领域逐步形成自身技术特色和优势,业务辐射全国;另一方面,也将姑苏的古城保护经验推广至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按照“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古城大力推进文商旅互动,观前、石路、南门三大传统商圈加速升级蝶变,一批商业综合体四面开花,城区游客总量屡攀新高,街头巷尾、市井里坊正持续升腾着浓浓的“烟火气”,彰显出厚厚的“幸福感”。随着“平江九巷”的整体打造,古城东北一隅将加速“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构建起高品质景区、大休闲街区交融互动格局,织就一幅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全新“双面绣”,重塑了一幅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
今天的姑苏,园林并非囿于高墙内,而是融于城市中、生活里,令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园林。古城正以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始终用造园的理念和手法,以景区标准精雕细琢旅游资源,让城中园变为园中城,让“推窗就是景、转角遇到美”成为苏式生活日常的点滴。
夜幕降临,于绰约灯影中穿梭于园林的亭台楼阁、乱石假山间,在“曾经照古人”的明月见证下,在古城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交流……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苏州园林的维度限制也被打破。打开手机App,拙政园、沧浪亭等园林的全景VR尽数展现在面前,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随时都可与古城的园林结缘,来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
站在横贯古城的东西向主干道干将路自西向东望去,古城24米高的天际线与苏州工业园区450米高的天际线形成了穿越时空,古今交融的城市轮廓。忽然想起宋代苏舜钦的《过苏州》诗:“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古人感慨这无穷美景无缘留住,今天的姑苏却不仅留住了美景,还持续了怡乐欢欣,营造了新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周伟苠,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委主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国大运河文化》主编,《中国自然资源散文双年选》主编,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市职业大学客座教授等。
著有散文集《雪泥鸿爪》《天涯屐痕》《书香与禅意》《周末闲话》等多部。主编文集十余部,作品多次获奖,入选多种文集和高考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