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
第04版:

我在中国泉乡沿街读报

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南铺子村 张辉

2013年的一天,邻居嫂子约我陪她一起去选窗帘,我被店里的一张《济宁日报》吸引住了,嫂子和老板聊着,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坐下读起报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份报纸,副刊是《文化周末》,有我喜欢的文学作品。老板看我喜欢报纸,就随口说:“你拿回家看吧!”就这样,我和这份报纸结缘,把这份珍贵的礼物带回家。

小时候,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每天邮递员到了家门口,都会把车铃按响,我和妹妹抢着去帮父亲拿报,记忆中那是《大众日报》《参考消息》。我看不懂报纸,上高中的三姐喜欢看报,看完就给我们讲新闻,她的同学送她外号“新华记者”。

很遗憾我没有上过中学,只在村里小学读了5年书。三姐订过一份杂志《丑小鸭》,记得封面上写着:“丑小鸭是天鹅的童年,丑小鸭是作者的摇篮。”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份杂志,当我迎来不惑之年的时候,一张《济宁日报》唤醒了我儿时的梦想。

那一年,我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我开始像小学生一样阅读,除了报纸,儿子的初中语文课本,还有一本是《泰戈尔诗歌导读》。我如痴如醉地享受着读书的快乐,还写了一篇小散文,题目是《家是一间房子》。

我喜欢和三嫂聊天,她是高中文化,跟她可以学到很多我喜欢的知识。我把自己写的拿给三嫂看,她看完就脱口而出说,这篇稿子可以发表。我找人帮忙打字、发邮件投给了县里的《泗水大众》,后来居然发表了,这让我激动不已。

大姐知道我喜欢写作,她说,没有电脑怎么行。那个春天,大姐不声不响从天津把自己家的电脑给我带来了。那个暑假女儿非要我写她的小狗,我第一次敲出了我的第一篇用电脑写的稿子《怀念点点》,8月份投给《快读》杂志社,9月1号这篇稿子发表了,并且收到了一笔稿费。有了编辑老师的认可,我对文学创作更有信心了。

我学会了在电脑上读报纸,很多时候由于电脑卡,看起来很费劲。有时候在博客中找到《济宁日报·文化周末》,会一期一期看到深夜。多希望能找到一份报纸拿在手上阅读,版面设计比看电脑赏心悦目啊。

正当我渴望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朋友给我带来一个好消息,她说泉林街沿街的店面都有订阅报纸,你可以找找看。听了她的话,我就在沿街的店面,一家挨一家地问有没有《济宁日报》,有的店面不保存报纸,也有的是被顾客带走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手机店里翻看报纸,她们存的报纸的确不少,而我喜欢的《济宁日报·文化周末》却缺了几份。店主很遗憾地说,前几天也有人来找报纸,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那份,报纸被他拿走了。她真诚地表示下次要给我留下,因为打搅得多了,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还有一次,我去镇上一个大饭店去喝喜酒,等待宴席的时间,我看见前台有一摞报纸,我像一个饥饿的人找到面包一样,在这一摞报纸里寻找着自己心爱的那份。当我找到一张《文化周末》的时候,不顾一切地读了起来。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文化周末》是按二十四节气来组稿,每一期都伴着节气的清新和泥土的芳香,大视野也有小幸福,或长或短都卡着季节的节奏。当我埋头读完那些报纸,就听见我参加的喜宴已经结束了。但我感觉收获太大了,一顿饭的工夫,我读完了几张自己想要的报纸。

我的写作激情是从读报开始的,给《泗水大众》投稿多次被采用,让我的自信不断升温。2014年秋天,我试着向《济宁日报·文化周末》邮箱投稿。我发的是一首诗歌,题目是《最后一片叶子》。当我收到编辑老师在邮箱回复的时候,我激动得几天兴奋不已。我感觉和编辑老师的距离更近了,我听到了《文化周末》的声音,尽管这次并不一定被采用。

我已经习惯了电脑读报,有时候找到《文化周末》的博客,就会看到深夜,下一次不确定会不会找到,这是我对电脑上网不够熟练的缘故。能在《文化周末》发表一篇小稿子,是我曾经的梦想,我在深夜鼓起勇气,打开邮箱发了出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突然感觉爱上文学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一路之上,遇到的老师、文友都给我很大的帮助。

2015年的一天深夜,我又在一期一期读着《文化周末》,突然发现我的一篇稿子《小瓶盖》见报了,我几乎在深夜要喊出喉咙,那份激动是一名作者被编辑老师认可才有的,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多大的鼓励啊。

第二天,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寻找那张刊登着《小瓶盖》的《文化周末》,我的目标就是那一期那一张,终于在翻看过几家报纸后,在朋友的店里找到了那张珍贵的报纸。虽然只有几百字,却为我的文学梦想打开了一扇窗。

几年后,我才发现,《小瓶盖》并不是我在《文化周末》发表的第一篇稿子,第一篇稿子是《樱桃红了》。我翻看了那么多报纸,居然没有发现这张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报纸。

以后的日子里,当我打开电脑读《文化周末》的时候,不断有惊喜出现,那就是我看到我的稿子又见报了。第二天,我会沿街读报,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我找报纸的时候,内心幸福无比,我是那样渴望找到这份报纸,然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幸运,我会期待下一次能够找到。

最令我难忘的,是那篇《小女人》的见报。这篇稿子有点长,但是它倾注了我全部的感情和精力。我没有想过它能见报,当手机店的朋友打电话说,在这一期《文化周末》看见我的一篇《小女人》,并且说报纸给我留着的时候,让我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这是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稿子,之后被选入《2016济宁日报·文化周末阅读精选》下卷。

我的稿子一次次被《文化周末》采用,我一次次在鼓励中进步。2017年,我参加了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我写的《母亲的纺车》获得二等奖。那一刻,我坚信是《文化周末》这份报纸给我的力量。2019年,我加入济宁市作家协会,我是一名农民身份的会员。

去年,老年大学的李老师发消息说,他给我留了几份报纸,是往期发表了我文章的《文化周末》。这份报纸与我,是一份多么贵重的礼物。还有一位亦师亦友的老首长,虽然素未谋面,但他总会把我的文章做成剪报发在群里,这种鼓励让我终身难忘。

我和《文化周末》相识相知10年,为我留存报纸的朋友、给我帮助的老师,从泉林镇到泗水县城再到济宁市区,这是一份莫大的鼓舞,这些厚爱,让我感到无比幸运。文学有温度,正是他们用热情的火焰,激励我勇往直前。

感谢《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给我的生活带来10年惊喜,生活无大事,我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的美好,感染身边的人去寻找幸福和快乐,用温暖的文字慰藉生命的寒冬。

假如你问我,这10年最幸福的时刻,那就是我寻到第一张刊登着我的《小瓶盖》的那一刻。

2023-11-26 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南铺子村 张辉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3893.html 1 我在中国泉乡沿街读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