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多有闲暇,回首数十年与《济宁日报》的相知岁月,还真是有缘而言,有感而发。
我在济宁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直至在济宁市委政研室担任经济科长的七八年间,常有“豆腐块”见诸《济宁日报》。在县市区担任常委宣传部长及分管政法工作的十几年,要经常为报纸组稿和征订忙碌。退休后的十几年,是与《文化周末》相伴学术研发的耕耘了。
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济宁驻地的古任城,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皞伏羲之故里,有着七八千年,甚至于上万年的人类文明史。诸多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表明,自原始社会末期至今,济宁古任城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且故城中心基本上没有大的迁徙变动,我们的祖祖辈辈一直在此区域繁衍生息。
济宁是儒学文化的发源地,儒门先贤任子不齐就诞生在任城。任子是最善于在儒家思想重大方面与孔子请教交流,且易达成共识的门生。
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伏羲后裔、任子嫡孙,出于文化传承之责,相继在2008年2月1日《文化周末》“博文”版刊发《任氏·济宁·孔子》,2013年1月25日《文化周末》“长镜头”专栏刊发《与任城一路走来的任氏文明》。以此为起点,《济宁日报》给予我们事业的自信和研发的动力。
期间,我们在几位市级老领导的关怀下,联络曲师大骆承烈、北师大董乃强、上海师大夏乃儒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地方知名学者,注册成立公益性学术社团,并于2015年至2017年,连续在孔子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不同主题的“中国·任城与任子文化论坛”。以此为标志,这项活动踏上了国际性文化展示平台,纳入官方文化建设议事日程,开启了学术研发的破冰之旅。
期间相继与市委外宣办、市邮政公司等联合推出了高端珍藏邮品《孔门七十二贤》,并有中国首枚姓氏邮票“任票”问世;与曲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等联合完成了13.6万字的儒学新著《任子》编辑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任城区委宣传部、曲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及传媒学院等联合编撰摄制发行了“中华历史文化外宣纪录片《济宁·任城与任子》”等等,均在海内外引起反响。
我退休后关注民间儒学馆藏业,2010年7月16日,《文化周末》“典藏”专版,刊发了我与同仁合作的《大儒与古玉》。8月下旬,按照市委宣传部领导安排,为进一步充实9月下旬的国际(曲阜)孔子文化节活动内容,我们加班加点,在孔子研究院主楼二楼东厅,如期完成了“孔子研究院儒玉精品馆”的组建工作,为孔子文化节奉献了新的儒学文化新亮点。3年多的公益展出期间,接待中外游客数千人次。
国际儒联顾问委员会委员、著名儒学专家,我们研发中心主任骆承烈先生,是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收藏孔子像最多的人”。为让这些藏品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于同年的年底至2011年初,牵头组建济宁报业珍藏艺术馆的同时,利用闲置空间组建了由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题写馆名的“孔子造像馆”。骆老从4000余件孔子像中精选200余件集中展出,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馆中精品已捐献给“中国(曲阜)教师博物馆”,又精选出100幅孔子像,附以百句论语及释注,配合中国孔子基金会“《论语》普及工程”,与市委外宣办联合编辑出版了《百幅圣像·百句论语》海外袖珍版、《学论语·倡政德》机关袖珍版等普及性精品读物。
在近年历次尝试儒学文化民间馆藏的基础上,2019年下半年,我们又参与了“中国(曲阜)教师博物馆”的启动捐展工作,并获得该馆“捐展嘉宾奖”。
济宁任城,是当代人开启始祖文旅产业的宝藏福地。2022年6月27日,山东省政府“文旅产业创新年活动”开幕式在济宁举行。为配合这一重大活动,6月26日,《文化周末》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两创’看济宁”专栏,以《为济宁古任城文化赋予攀升新高的翅膀》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我们研发中心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紧密配合省市文旅创新年活动而研创的古典舞台剧《济宁·古任城赋》,以及始祖文化研创工作。地方党报为拓荒始祖文化点赞,《文化周末》为学术社团潜心研究鼓与呼,这些都为我们增添了自信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