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近代以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前提下,为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协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道路。中国经济质量显著提高、总量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成功迈上新台阶。正是因为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国物质基础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不断积聚。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夙愿。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道路保障。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功与否的根本性问题。一个国家能在未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所选择的发展路径,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必须与历史文化传统相贴近,和现实国情相吻合。发展道路正确,则前景光明;发展道路错误,则过程曲折、前途渺茫。历史经验与现实的惨痛教训一再表明,现代化发展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定于一尊的模式,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的发展一定是自食恶果。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一再强调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的实践历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历史经验证明这条道路是走得稳、走得通的,未来的实践也必将证明这条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无比光明的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实践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永恒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国家、民族、个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因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最大程度聚民心、集民智、合民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活力,充分利用好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充分发掘人民群众力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也是人民,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历史进步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人民主体观。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从未离开过人民。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凝聚起广大人民的力量,以人民的合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