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2日
第03版:

从四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王中华 完颜新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从“两个行”“两个结合”“三大构成”和“六个必须坚持”四个维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行”: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何以行?其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本身蕴含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真理永不过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久弥新,始终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问题、研究时代的课题、得出自己的答案,使马克思主义“入乡随俗”,避免“水土不服”,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两个结合”: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首先,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是百年党史的宝贵经验,彰显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其鲜明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具体国情、形势、环境、条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其次,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牢牢扎根。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紧密结合,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念,等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能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提供文化沃土。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大构成”: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十个明确”是核心观点,是科学理论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是对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凝练概括;“十三个方面成就”是成果展示,是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这“三大构成”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要义和科学体系,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六个必须坚持”:精髓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重点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6个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内核和“活”的灵魂,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我们要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其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遵循,真信笃行、弄通做实。(作者单位:中共汶上县委党校)

2023-11-0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777.html 1 从四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