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兰英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多次就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和有效路径。新时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意识形态的较量更加激烈。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掌握经济发展、文化霸权和科学技术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竭力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思想渗透,严重冲击着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全体人民的道德观念。从国内形势来看,首先,以成绩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德育教育,造成学校、老师、家庭和学生对德育教育兴趣不高,或者完全不重视。其次,德育教学方法过于落后,教学模式太过传统,过多依赖思想政治课等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工作中也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模式欠缺多样化,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再次,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兴起,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新途径的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渗入,腐蚀学生的心灵,导致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 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硬措施抓好这项工作。
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同时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展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必须全局谋划、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网络体系。
扎实推进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渗透于各门学科。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德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小学生的特点,在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逐步引导,由浅入深、有序推进。要采取坚决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让广大教师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未成年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老师。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各级党政部门要重视家庭教育,各级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未成年人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才。
切实抓好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社区化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社区基层组织要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方式,对家庭教育实施有效指导。要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图书馆、“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资源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这些载体组织开展身边好人评选、邻居节、联欢会、成人仪式、“诵读经典”“我们的节日”等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形成社会化、开放化的德育教育新格局。各级政法部门要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会、妇联等部门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未成年人教育,通过“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要认真贯彻实践育人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满腔热情地关注和解决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梁山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