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鲁新 杨静
2024年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新动力,是推动济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明确战略定位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分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明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近年来,济宁经济量质齐升、制造产业积厚成势、动能转换提速增效、港航物流强势崛起、县域经济支撑有力,这些都为济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础底座。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据此应制定规划、出台文件,从实际出发,确定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人才支撑和创新主攻方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营造创新生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创新支撑
统筹科技、教育、人才战略,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形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支撑。济宁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有着浓厚的文化教育底蕴,近年来,济宁在深化教育资源方面持续用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缺乏现代化一流知名大学、高校和研究所,创新人才不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三大战略,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结合济宁实际,确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在制造强市、动能转换、数字经济、港航物流、乡村振兴等重点发力。深入落实“济宁人才金政20条”,实施孔孟圣地英才工程,高规格举办“中科系院所专家济宁行”“名校合作直通车”等活动,争创全省人才重要节点城市。确定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建设高水平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打造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夯实产业基础
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推进。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突破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产业超前发展,超前布局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技术、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大学深度合作。组织企业与研究院等机构对接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研发”,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聚焦“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共性需求,实施“四链”融合赋能行动。发挥驻济高校院所创新联盟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承接国家、省重大创新项目,支持高新区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
聚集核心动力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一种新经济形态,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济宁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加快建设数字强市,不断聚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一要加力提速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底座。二要做强数字产业化规模,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三要做优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四要做大数字经济新生态,提高数字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良性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营造创新生态
深化改革开放,做实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培优做强创新主体,营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靠改革赢得先机。济宁应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移动。同时,做实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培优做强创新主体,为创新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健全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推行研发项目备案制管理,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创新企业研发人员、研发平台、研发活动全覆盖。另外,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联动,拓宽发展空间和资源渠道。【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本文为2023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