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袁进 摄影报道
未成年人有少年宫,老年人有老年大学,青年人又该去哪儿“储能”?近来,济宁任城区的青年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好去处——运河夜校。画画、书法、古琴、烘焙、茶艺、汉服文化、八段锦、古典舞、周易课堂……丰富多彩的课程,深得青年人喜爱。
“我报了3门课程,其中就包含古琴和八段锦。未来空闲时间多出一些,我还要多报几门课程。”在任城区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青年马女士告诉记者,到“运河夜校”上课已成为青年人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
作为全省首家青年夜校,自去年10月开办以来,“运河夜校”已在任城区开办3个校区,累计开设50多个类别的课程、200余个课次,服务青年人3万余人次。
今年,任城区把“运河夜校”纳入“2024年任城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来源青年、服务青年的思路,广泛征求青年意愿,整合公共场所资源,合理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探索了“青年夜校+‘理论宣讲’‘文化交流’‘才艺展示’‘婚恋交友’‘技能提升’”等模式,打造联系服务青年新平台。
丰富课程
让夜生活有“知”有“味”
“青年人生活节奏快,学习能力强,也有十分强烈的学习欲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就要从青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入手。”共青团任城区委副书记李闻闻说,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仙营北里、运河南岸街、25H文化创意产业园、工行东街等网红打卡地,对城市品位提升、地方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青年人的突出贡献,是青年人的创新之举让老旧之所焕发新生。“生活中,这样的青年人并不在少数,我们应当搭建平台、建立渠道,为他们学习成长提供便利!”聊起“运河夜校”的筹建初衷,李闻闻坚定地说。
办好青年夜校,好的课程设置很关键。李闻闻介绍,办校前期,共青团任城区委带领夜校运营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围绕青年人对文化生活、技能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按照体验课、系统课两种课程模式,秉持公益性学费原则,在夜间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古琴、韩语、中医养生等课程,引导青年在夜校课程中提升自我、拓宽视野。
“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青年人尤其是‘00后’对‘青春文化’‘传统文化的青春体验’需求较高,便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八段锦、古琴、古典舞、银器打造、周易课堂等国学课程。其中,中医养生课的课程设置30人,开课通知刚一下发,迅速满额,并连续爆满两个月之久,现在仍是夜校的热门课程。”“运河夜校”创始人乔为家说。
“运河夜校”的忠实“粉丝”李女士,报了多门课程,通过三个月的不间断学习,她跟着专业老师学会了八段锦,掌握了红酒品鉴常识,还在实操中打造了第一件银器。“在‘运河夜校’这个平台,我们跟着专业的人学习,健康了身体、丰富了生活,多彩又惬意!”李女士说。
为保障教学质量,“运河夜校”结合“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活动,广泛链接辖区高等院校、中职院校、群众艺术馆、文艺店主等,组织安排专业老师、社团、店家带课。24岁的万礼墨是“运河夜校”书法课的教师。他巧妙地将传统的书法艺术与现代的元素相融合,创造出“龙年的福”“‘龙’华富贵”等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作品,让人们对书法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现在,他把这份跨越时空桥梁的书法艺术带进“运河夜校”的课堂之中,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青年人学习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夜校运营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课程由最初单一的兴趣班逐步拓展至“一周一主题”的职场能力进阶课、技术专业类课程、创业类课程等多元化课程体系,并根据青年人需求变化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完善服务
为青年成长“加油”赋能
“运河夜校”让青年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了新去处,扩大了青年成长发展的“充电站”“服务站”和“交友站”。
青年夜校唯有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有益于青年人成长。共青团任城区委制定出台《运河夜校管理服务制度(试行)》,对报名机制、组织结构、资金管理、教师管理、教室管理、教学管理、纪律管理等进行制度化规范,确保整个办学常态长效开展。为保障场地教学,“运河夜校”依托运河记忆青年之家和任城区老年大学,与场地管理方、第三方运营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本着就近就便原则,在运河记忆青春街区、汇翠园青春社区等青年集聚区开办校区,用好城市的“金角银边”,嵌入式的服务让青年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如今,到“运河夜校”学习的青年人越来越多,6个500人的微信群全员满额。通过课程培训,成功开展元旦期间“我们的青春回忆录”“用100件特别的小事跟2023告别”“许愿我的2024”等跨年活动,并计划于今年五四青年节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运河夜校”还将进一步激发青年“多巴胺”,以多种形式开启时下流行的青年新社交,打破原有青年社群圈层,让年轻人有了更多交集,实现青年社交“破圈”互融。截至目前,根据青年人兴趣爱好需求,结合脱口秀、电影、飞盘等20个青年兴趣社群,开展“围炉音乐会”“船上观影会”“青睐任城 友约而至”“聚光行动”等十大青年活动38场次。
“这些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受到职场人的追捧,折射的是终身学习的魅力。考证、升学固然可以提升自我,但终身学习不应止于此,而应着眼于丰富生活、拓展视野的长远目标。当下的‘夜校热’并非一时之起,而是顺应时势发展的成果。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引导、监管下,以及专业人员的运营、完善中,夜校应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年人的精神生活追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航空学院(应急安全管理学院)副院长鹿秀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