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第01版:

戈壁滩上,一片绿色在茁壮

——市农科院科技援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彦彦 李守臣

本报通讯员 高发瑞 李印峰

眼下,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近18万亩杏花竞相绽放,迎来最佳赏花季。微风拂过,杏花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沉醉。

在市农科院援疆干部的扶持下,英吉沙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合作社推广,英吉沙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每年都有大量的鲜杏和杏干、杏脯、杏仁等杏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以英吉沙杏为主的林果业已成为支撑全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小杏子”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市农科院的援疆故事最早要从2002年说起,时任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的张福奎作为第一批援疆干部踏入这片广阔的土地。22年里,仲伟虎、徐宝连、孟庆峰、孙雷明、樊宏等一批又一批农技专家肩负使命,辞别家人,从齐鲁大地来到西部边陲,深入“三农”一线开启农技援疆的旅程,为这片戈壁滩播下绿色的种子,带来丰收的希望。

农技培训“造血”助发展

近年来,英吉沙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蔬菜业,带动当地林果和蔬菜业不断转型升级。随着崭新、先进的农业设施不断建成,当地果农、菜农的农业管理经验也亟待更新。为此,济宁市援疆指挥部以市农科院援派干部为依托,带领从山东聘请的37名援疆农业技术人才组建“济宁市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 走进乔勒潘、城关乡、芒辛镇等乡镇的果园、大棚,通过技术培训、“师带徒”、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受援地果农、菜农传经送宝,为促进当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上“保险”。

“咱们要注意做嫁接工作的时候,枝条的切口要平,放接芽的速度要快,这样成活率才高……”英吉沙县英吉沙镇6村的杏园里,14名乡镇农业技术员将农科院技术专家团团围在中间。只见专家们手持嫁接刀,边说边利落地将接穗底部削出薄薄的切口,随后在砧木上切出嫁接口,将接穗插入,再迅速用嫁接膜将嫁接口缠绕包扎起来。

英吉沙镇古勒克霍伊拉村的农业技术员苏力旦·玉苏普说:“杏树嫁接是果农管理果树的关键技术之一,今天跟济宁的农业技术老师学到了很多,回去就在我家的果园好好练习,之后我会把这些好技术传授给周边的果农,大家一起把杏树种好,增加收入。”济宁市农科院以两地农业技术交流为抓手,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将“济宁所能”与“英吉沙所需”紧密结合,与英吉沙县开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成立“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英吉沙县科技创新推广中心”,这是疆外科研院所在英吉沙县成立的首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市农科院先后组织委派两批次16位专家到英吉沙县举办了两期现代农业专题培训班,围绕“农业科技现代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运用智慧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等多项内容进行授课。“我们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打通农业科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争取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农业科研和技术队伍。”第十期援疆干部、济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英吉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雷明说。

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功能样板”

一代代的农业援疆技术专家到达英吉沙之后,建设成占地60余亩的试验基地,作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为主要目的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推广示范基地,利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打造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的样板工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形成了以示范种植带动群众种植的良好模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一个个农业科技援疆专家扎根英吉沙,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十四五”以来,市农科院在英吉沙县先后开展了多项次专项课题研究,其中引进栽培的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济儒麦19号小麦品种经专家委员会测产验收,亩产比当地小麦主栽品种新冬20增产13.3%。

为提高本地蔬菜冬季供给能力,确保蔬菜种得下、管得好、产量高,市援疆指挥部利用援疆项目帮助组建农业技术员服务队伍,采取线下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一步步把果蔬种植实用技术推广开来。积极引进艳椒802、川椒221、艳椒108等新品种,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模式,加强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每亩均产1.5吨,收入5000余元,让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管理带来的可观收益。

蔬菜大棚种植育苗是关键,群众对温度、湿度、水分等管理不严格,甚至对放风降温、盖棚保温时间都不了解。援疆干部每天穿梭在育苗现场,强化冬季蔬菜种植指导服务工作,培育更多本地蔬菜种植能手。围绕蔬菜集约化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深入乡村“田间大课堂”,开展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秋延迟、越冬蔬菜茬口。同时结合英吉沙实际,编写出实操性较强的指导手册,对各个环节予以指导,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种植水平。多年来,市农科院援疆干部带着农业情怀和初心,把英吉沙当成第二故乡,既是科技特派员、田间指导员,也是技术推广员、乡村服务员,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践行“三农”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农业科研部门,市农科院在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做出新的更大成绩,为建设大美新疆贡献济宁农科院力量。”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说。

2024-04-18 ——市农科院科技援疆工作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8326.html 1 戈壁滩上,一片绿色在茁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