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最容易让人联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民俗品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也是现在很多人口中的“三月三歌节”或“三月三歌会”。这个节日主要以广西区内为主,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鲜为人知的是,“三月三”和山东尤其济宁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济宁人,同样也过“三月三”,而且发端古远。
在古代,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日,济宁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世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济宁三月三的祭祀、庙会等活动,流传千年,绵延至今。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曲阜县志·古迹》有云:“宋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宋真宗以始祖黄帝生于寿丘之故,下诏改曲阜县名为仙源县,并徙治所于寿丘。诏建景灵宫于寿丘,以奉祀黄帝。”
这些都印证了黄帝生于寿丘。而寿丘,位于济宁曲阜。“帝言轩辕黄帝降于延恩殿,谕群臣曰,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黄帝生寿丘,寿丘在曲阜,乃故县名曰仙源,徙治寿丘。”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祖黄帝生于寿丘(在曲阜城东旧县村),并兴建景灵宫、太极殿,以奉祀黄帝。
当时的景灵宫各种殿、宫、门等1320间,规模宏大;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景灵宫于宋仁宗天圣年间遭火灾,旋即修复。宋徽宗政和年间,金世宗大定年间,蒙古(公元1250年),元顺帝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多次重修。此后再没有关于景灵宫的记载,大约在元代末期或明代初期景灵宫被毁,现存遗址已埋在地下,地上仅存有原来的石碑两幢。
在曲阜市九仙山风景区吴村镇,九仙山“三月三”庙会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今年九仙山“三月三”系列活动为期3天,期间有文艺表演、民俗体验、摄影采风、汉服游览,以及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也有活力潮流的“云游”直播和快闪表演,融汇古今。庙会起源于600多年前的明朝中后期,自1996年起恢复举办“三月三”系列活动,如今已成为九仙山一张闪亮的旅游和民俗名片。
本次九仙山“三月三”系列活动,以“乡村好时节 乐动生活”为主题,涵盖济宁艺术剧院和豫剧剧团的演出、仙山美食汇、踏青赏花、快闪表演等10余项民俗类、文化类、休闲类的游览体验活动,并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
济宁人过三月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三月三是中国三大传统情人节之一。《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描写了郑国三月三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
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慕。古时芍药的“药”通“约”,代表相约,芍药也是定情的信物。三月三,一说是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也和济宁颇有渊源,济宁从古至今都有祭祀伏羲和女娲的庙宇和文化传统。
史料记载,伏羲出生于泰山南麓(今济宁市泗水县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及贺庄水库)一带,女娲氏生在承注山(济宁南20公里)。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刘庄村境内有伏羲庙,是济宁市现存较早的陵庙合一建筑。济宁市邹城市凫山羲皇庙遗址,亦称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郭里镇庙东村,占地3万多平方米。济宁市任城区的凤凰台,与邹城市上九山古村女娲娘娘庙,都是祭祀伏羲和女娲的庙宇。《济宁直隶州志古迹篇》中记载:“凤凰台,又名风化台,风姓教化之台。”
今年4月11日,纪念伏羲女娲活动在邹城市郭里镇羲皇庙遗址举行。当地居民介绍,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当地都会开展传统祭祀、纪念活动。
每年三月三,济宁各地的戏班子都会传唱爱情曲目,尤其是梁祝墓附近的戏楼上,要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下山》《祝九红出嫁》等,以示对梁祝爱情的纪念。
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宁不仅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同样也是梁祝文化的传播中心。《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就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梁家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地出土。此碑在全国梁祝传说遗存地当中,是立碑人官位最高,记载梁祝传说内容最全,文字最多、最详实的一块,印证了梁祝文化发祥于济宁的事实。
南宁三月三的起源,一说是纪念歌仙刘三姐。壮族歌仙刘三姐常以山歌传颂劳动和爱情的美好,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她从小爱唱山歌,长大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派人将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位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打捞上来,忽然一阵清风,只见两人共乘一条鱼,边唱歌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尊刘三姐为歌仙。后世的人们,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1961年,苏里执导的戏曲艺术剧情电影《刘三姐》,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直到今天,《刘三姐》中的经典唱段仍广泛流传。而这部电影的编剧、作词,都是词坛泰斗乔羽先生。乔羽是济宁人,当年他深入广西走访了解关于三月三的民间故事风情,创作了这部经典巨作。
三月三的孔孟之乡,春意盎然,传统文化之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绽放。南宁三月三的济宁元素,也和更多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习俗一起,成为永远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