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似乎不合时宜的嗜好:爱逛书店。与书店的缘分,来自长期养成的习惯。
在济南工作时,业余总爱往书店跑,山东书城、泉城路新华书店,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位于章丘区政府驻地的明水城,有一条贯穿东西,约有3公里长的汇泉路,树龄七八十年的法桐挺立两侧,高大魁梧,虬扎盘结,遮天蔽日,颇为壮观。新华书店就在中部的路北,东面是文化中心,西边不远是百货大楼,后面就是游人如织的明水古城。退休回家,颐养天年,这儿又成了心仪的去处。
以前几乎每个城镇,包括比较偏远的乡镇驻地,都在最繁华的中心建一处新华书店,它和百货公司、人民医院、邮政局等,构成一个地方的心脏。
小时候跟随母亲赶水寨大集,5分钱买了本叫《雪莲》的连环画,那是第一次进新华书店,记忆犹新。参加工作后,每次出差外地,先打听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
记得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这样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或许于我而言,书店就是人间天堂。如果说读书是丰富个人精神的最好方式,那书店自然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一个地方没有一家书店,那还算得上一个地方吗?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一个山区小镇,书店与供销社连在一起,除了几本小学课本,简单的笔墨纸张外,几乎无书可卖。我们单位一般是上午忙下午闲,于是只要能请假进城,我就往书店跑,一进去就忘了时辰,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自吞咽口水。
有一次,从书店出来,已是夕阳西下,早已没了回去的班车,花钱住店又舍不得那几块钱,硬是壮胆硬着头皮,披星戴月,独自走了15公里山路。
后来,我调至济南工作。毕竟是省会,新华书店不止一家,还有专门的外文书店、古籍书店、少儿书店等,而且都是占据着最好的地段。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眼看着新华书店一点点被眼花缭乱的流行服饰所包围,被大小各类商场蚕食,最终被无边无际的喧闹淹没,直至消失……
就在新华书店渐行渐远的时候,无数的小书店应运而生,阡陌书店、不贵书店、悦客书吧、季风书园……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千佛山下竟成了一片书市,一条长长的街巷全是书店,起码有五六十家之多,简陋的棚子里都堆满了书。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买书就不去新华书店了,而直奔千佛山书市。一家家地慢慢逛,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小店之间穿梭。现在想起来,那才是最早的淘宝,现代书、古典书,精装本、线装本,甚至盗版的等等,无奇不有,要啥有啥。真的感觉,那时候,全民都在淘宝,全民都在读书。
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千佛山书市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消失得一家不剩。就像它莫名其妙地火起来一样,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也许,它们散落到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2000年之后,我相对固定了一家书店,就像有固定的理发店一样。这家名叫“大学书社”的书店,就在我单位的对面。每次吃过晚饭散步,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
书店很小,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光线也不太好,白天都需要开灯。四方形的房间,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五花八门。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小小书店,藏着乾坤。
因为常去,三十来岁举止干练的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8折。我也买杂志,杂志是不打折的。有时我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替我去找,一旦找到就打电话告诉我。这样晚上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格外有劲头。
有一次,我外出学习两个月,回来的时候小书店就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一家小面馆。我默默地站在那里,很有些伤感。
在时兴电子阅读的时下,无法否认网上购书的便捷便利便宜,纸质书似乎已经被人们渐渐抛弃。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爱书的人,难以抵御那油墨香味。书店既是卖书的场所,也是读书的地方。在这里,能够遇见灵魂契合的人。特别是在闲逛书店的时候,猛然间发现有人和自己在读同一本书,会忍不住多打量几眼。
朋友万千,知音难求。与书店的邂逅,也是与自己邂逅。
世界上总有一些变化阻挡不了,却总有一些故事,留在了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