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改变未来”。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意在强调读书的力量。它不仅让我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还可以激发思考,增强创造力,促进个人成长。
阅读是人类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是把经验与智慧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感悟世界多样性的同时,带给我们无数的乐趣与满足感,让我们的人生旅途永远不会孤独与无助。
阅读具有改变未来的力量,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提升学识。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书籍,还是科学研究,它们都为我们提供过去和新的知识与见解。知识能够开阔思维,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方式一起,为我们对于未来的决策提供指引。
2022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比2021年的4.76本增加了0.02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23.13分钟,比2021年的21.05分钟增加了2.08分钟。2023年,世界年人均阅读量排名榜为: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奥地利43本,日本40本,印度30本,美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5本。
以上数据发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虽然有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语音收听等多种快捷方式途径,但国人的阅读量不仅没有下滑,反而略有提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读书量排名,差距也正在逐年缩小。
我自幼热爱阅读,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制定阅读计划。2023年的年初,我曾计划每月读一本书,年底盘点,读了15本,也算超额完成了任务。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快乐,都希望幸福多多,但有一种快乐似乎只有读书人才能专享,这种快乐是什么呢?《论语》开篇就给出了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把这句话留给后人,什么是人应有的学习态度?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当然并不否认,古人重修身养性,今人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在这里,古人今人所说的“学”,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幼年正是贪玩的年龄,我对家人及老师的告诫似懂非懂,有时还瞒着家长逃学。十年寒窗,热桌子,凉板凳,时间过得飞快。等到上了大学,才逐渐对读书、考研、成才和服务社会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彻底的转变,我要学习。
我们正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毛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