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洪恩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极具价值的思想理念,孟子的民本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孟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尤其是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思想理念,又融合了孔子提出的利民、安民、惠民等仁爱思想传统,提出了一系列民本思想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也依然熠熠生辉。
首先,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受此影响,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执政者要把关心和照顾老百姓作为自己最为紧要的任务。正所谓“民事不可缓也”。美国人洛弗尔于1932年在《科学的美国》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中美的接触点》的文章,首举“民治精神”为中美两国民族共同的特征,他说:“远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孟子,已倡导‘民贵君轻’的大义,自秦废封建,取缔贵族,中国即为民治的社会。”可见孟子民本思想影响力之大。
其次,孟子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认为民心向背是政权稳固的重要保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孟子看来,天意以老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民意代表天意。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总结了历史上两个亡国之君夏桀和商纣为什么会失去天命,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孟子由此得出得天下之要在得民,得民之要在得民心的结论。孟子建议齐宣王在举贤用人、决狱刑罚、政务决策等方面也要尊重民心民意,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他同时告诫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三,提出“顺天应人”的革命理念。《周易·革·彖辞》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孟子的革命理念,在《孟子·梁惠王下》曾有记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认为作为一国之君,有其崇高的身份地位,理应受到人民的尊重。但如果一个国君既不仁又不义,如孔子所讲“君不君”,就成了一个危害国家人民的独夫,这样的国君,就是革命的对象。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归根结底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解放、自由,以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
这三重含义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以“民贵君轻”为基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升华,以顺天应人的革命理念为高潮。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传统,深耕中华大地两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挖掘孟子民本思想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根据现实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