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秦洪飞)近年来,兖州区酒仙桥街道聚焦群众文化需求,从优阵地、强队伍、抓活动着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驱动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攀升。
从重功能向创亮点转变,突出文化设施特色化。把建设公益性文化场所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从区域均等、群体均等两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补齐服务短板。优化文化阵地建设,配齐图书室、书画室、儒学讲堂、文化长廊等多功能室20余处,建成健身小广场40处,配置健身器材403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发展。规范提升8处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常年对外开放,配备各类图书4500余册,供村民免费借阅,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打造非遗传承品牌,山东省首家村级“非遗曲艺小剧场”落户付家楼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文艺”,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助农富农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从展形式向强实力转变,突出参与主体多元化。近年来,酒仙桥街道坚持以盘活本土文化人才为抓手,发掘和培育民间文化能人。强化草根人才队伍建设,对辖区文化人才进行调查摸底,积极扶持“草根能人”,吸纳培养文艺骨干,发展壮大东苑社区艺术团、轻舞飞扬舞蹈队等文艺队伍25支,覆盖广场舞、曲艺等门类,提升本土人才创作活力。统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紧扣生活主题,联合区山东梆子剧团,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各类演出40余场,实现辖区所有村居惠民演出全覆盖。联合兖曲社曲艺宣讲志愿服务队,定期到东苑社区“幸福食堂”、付家楼村“非遗小剧场”等活动阵地,以小品、打渔鼓、故事说唱等形式,演身边人、说身边事,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
从管文化向办文化转变,突出活动供给多样化。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从“供餐式”向“订单式”“点餐式”转变,结合“送清凉·送安全”入户走访行动,面向辖区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针对青少年开办团扇、手工剪纸等兴趣课程,组织开展村级篮球联赛,针对老年人举办广场舞大赛、戏曲进社区等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搭建街村两级联动工作网络,制定“活力酒仙桥 乐动千万家”主题活动日行动方案,定任务、下指标、分担子,以村居为单位,每个月固定一天为“主题活动日”,广泛搭建群众文化舞台,将民俗展演、舞蹈、电影放映、戏曲活动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