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尼山暖阳》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我听了又听,想了又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在我眼前反复呈现——不忘旧情的孔母,安享晚年的曾大娘,虑事周全的老书记,一心为公的孔佑华,舍小家为大家的刘红梅,等等。这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这些村民,就是自己的家人。而这些人,不管是出力者,还是受益者,无一不被温暖着,而且被温暖的群体正在迅速扩大。我想,这正是《尼山暖阳》的巨大力量。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之难,更知农村老人艰难。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伟大决策如春风般吹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些农民富了,广大农村美了,致富能人开始回归,大量资金也随之而来,但农村老人难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这时,《尼山暖阳》来了,她为广大农村提供了样板,蹚出了路子。同时,以养老为中心,展开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如在自己家里。这些故事,老少爷们听着熟悉,想着亲切,就像自己发生的事情。这动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顷刻传遍十里八乡,不仅自己受教育,众人都受教育。
孔佑华在城里开了十几年公司,生意红火,家底厚实,但他致富不忘乡亲,更不忘报答于他有恩的人,毅然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回村三年,垫资300万元,帮村里建厂,建老年康养中心,村集体利润从8000多元提高到480多万元。村里办“幸福食堂”,他一次捐款10万元。这还不算,为保证老年康养中心和“幸福食堂”正常运转,他还把自己一百万元的股份全部捐给村集体。
在孔佑华的带领下,颜玉茹捐了8000元,杜文龙、宋小雪各捐了2000元,还有许许多多人的捐款。捐款办“幸福食堂”,食堂的厨师由志愿者轮流担任,甚至食堂采买要由村民代表推选,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大伙慢慢悟出了一个个道理:好事办好并不易;发牢骚不解决问题;大家的事靠大家办;“幸福食堂”既是老年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更是子孙万代的事;当下的老年人,正是几十年以后的自己。
老年康养中心、“幸福食堂”能够办起来,还能健康正常运转,这在广大农村是新鲜事,更是每个老年人的福音。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就摆在眼前,还真享受到了,这是托了乡村振兴的福!这些老年人真正有了尊严,真正有了底气,更为子女减轻了负担,说到底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
心里有疙瘩,相互有矛盾,自己难受,对方郁闷,相关人员也不舒服,这是基本规律,更是人之常情。心胸大度点,多想想对方,多换位思考,一切都会释然。孔佑华、孔佑祥兄弟俩的矛盾,张二妮与婆婆的矛盾,积怨够深、矛盾够大,都认为自己有理,都不肯让步。在老书记、孔母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矛盾终于解开,皆大欢喜!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在村里传为佳话。
孔佑华、刘红梅夫妻俩艰苦创业,一个汗珠摔八瓣,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但孔佑华为了村集体、为了老年人,把十万、百万的钱无偿捐给村里,刚开始刘红梅不理解,广大村民直发愣。但没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胸怀,老年人的事、村里的事很可能啥都干不成。等事干成了,大家都理解了,原来捐的钱,出的力,甚至受的委屈,真的都不值一提。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事例,在孔孟之乡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