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党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就是一部牢牢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迫于斗争形势,初到微山湖畔的铁道队,经历了从最初的群众疏远,到主动接近群众,再到最后与群众融为一体的群众工作“三部曲”,其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做好群众工作仍有借鉴、启示意义。
初到微山湖遭遇危机
8年时间里,铁道游击队在铁道线及其附近地区,作战300余次。既有1940年5月的义和炭场被查封,1941年12月的血战黄埠庄,也有1942年4月的微山岛突围战,1943年1月六勇士血洒蒋庄等。这些战斗都比较惊险,但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在1940年7月刚合并时,初次来到微山湖畔的铁道队。
由于铁道队连续出击,夜袭洋行、飞车搞机枪、破铁路、炸桥梁,打乱了日军战略部署,敌军在枣庄矿区、临枣支线派驻重兵,逐渐压缩铁道队生存空间。迫于斗争形势,枣庄铁道队转移到津浦铁路鲁南段,来到微山湖,并以微山岛为根据地。
铁道队在枣庄及其附近地区活动时,由于祖祖辈辈在那里居住,亲戚邻里关系自然形成,与当地群众保持着密切的鱼水关系。但到了临城,来到微山湖畔,这一切都变了。过去的群众关系没有了,情报网也失去了作用,晚上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对新的环境一时无法适应,50余名队员吃饭、住宿都成问题,外部还有日军的围追堵截、扫荡清剿,他们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为解决游击队员在微山湖一带的立足问题,政委杜季伟找到了地下交通员秦明道,即小说《铁道游击队》冯大爷的原型。他为此操碎了心,想方设法从附近穷苦群众家筹集口粮,自己更是节衣缩食、穷尽所有,把家里仅有的高粱煎饼和窝窝头都给了游击队员,让一家人喝苦涩的野菜汤,即使两三岁的小孙女哭喊着要吃煎饼也没留下一个。
即便秦明道使出浑身解数,队员们还是饥肠辘辘,穷困不堪,处境极为艰难。究其根源,就在于游击队员初到微山湖区,还未践行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没能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发动群众,鱼水关系还没有建立。
微山湖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湖区人民对这支部队缺乏足够的了解,游击队也没有发动群众,加上反动伪政权的欺骗性宣传,当时的铁道队没有取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加强纪律性深得民心
当时的铁道队员们,习惯了自由散漫,又缺少相应纪律规范,导致有些队员穿着五花八门、不伦不类的服装,腰间插着短枪,露出花里胡哨的保险绳,红红绿绿的包枪布,这就使湖区群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杜季伟政委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召集铁道队党员骨干开会,要求党员带头模范执行群众纪律。对有缺点的队员采取分工负责、个别教育的方式,使队员作风大有改进。过去存有缺点的队员在共产党员的带动下,也能像山里老八路那样,为房东担水、扫院子、干农活,使军民关系逐渐融洽。
1944年9月,铁道大队恢复番号以后,随着新队员的增多,在作风和纪律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人有抗日热情,敢打敢拼,不怕牺牲,但也有些人讲究吃喝、不守纪律,更有些人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
继任政委张鸿仪深知,这些倾向如不及时加以克服,势必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于是,他提出在部队中广泛开展我军光荣传统教育,用爱国主义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去说服引导队员,并帮助有缺点的队员改进作风。
部队在老百姓家住宿时,张鸿仪给铁道队制定了“三不走”的纪律,即水缸不满不走,不扫地不走,不送还东西不走。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不光要照价赔偿,还要赔礼道歉,要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刻刻记在心里。
为了监督部队的群众纪律,每次转移后,张政委都组织检查组逐家检查,看有没有借物不还的,损坏东西不赔的。他的通讯员郑君伦,顺手在树上摘了个枣子,张鸿仪不仅严厉批评,还让他在党小组会上作深刻的检讨。这样,铁路两边村庄的群众,对铁道队的印象越来越好。
针对当地群众对铁道队员的误解,铁道大队领导发出了“拿出实际行动让群众看看”的号召。因为当时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铁道队员都穿便衣活动,还经常敞胸露怀,衣着不整,有的群众说“这是一伙二流子”。
有一天深夜,突然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铁道队就组织队员抢在下雨之前,把群众摊在打麦场上的麦子垛起来,使群众的麦子避免遭到损失。事后群众感动地说:这伙游击队有老八路的作风,不是二流子。
除此之外,在进山整训时,鲁南军区政治部还专门安排如何加强作风纪律、如何做群众工作的报告,使队员们认识到军民关系应该像鱼和水一样密切。专题报告深刻阐述了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要处处尊重和爱护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只要人民拥护,部队就能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报告还列举了许多八路军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帮助八路军的生动事例。队员们听了这个报告,联系到自己的亲身体会及在根据地所见到的实际情况,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思想上认识到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增强群众观念。
通过严明的纪律约束和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鲁南铁道大队与当地群众相互之间都有了基本了解。群众看到铁道大队,与国民党的游击队一到村里就搜刮民财不一样,与铁道大队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有了群众的支持,鲁南铁道大队在微山湖东岸、津浦路沿线的情报网,迅速建立起来,很快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铁道队要真正取得湖区人民特别是渔湖民的支持,要想在微山湖一带站稳脚跟,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有大量工作要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
鱼水情铸就血肉同心
通过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让群众看到不一样的,真正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人民军队,但真正赢得人民的支持,还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加以组织引导和政治教育,才能树牢革命基础。
游击队每次搞到物资以后,都拿出一些分给当地群众,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大队长洪振海为掩护群众转移,血染黄埠庄;游击队员李群为保护群众冲在前面,中弹牺牲。当地群众为保护队员也主动储存他们的口粮,情急之下认队员当儿子做女儿。
在鲁南地区,诞生了芳林嫂这样的英雄群体。巾帼女杰刘桂清,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3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她全家老幼,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白天黑夜轮流在村口、路旁站岗放哨。她全家人甘愿吃糠咽菜,也要节省粮食供给部队和烈士家属。
铁骨英雄黄学英,因叛徒的出卖被捕,被日军关在牢房里13天不给吃喝。她硬是把自己破棉袄里的棉花吃光了,靠着渗进牢房的一点雨水坚强地活了下来。她始终咬紧牙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游击队的兄弟在等着我、需要我,我一定要活着出去,我一定要看着鬼子给我们跪下的那一天。情报女杰郝贞,以卖煎饼为掩护,把传单夹到煎饼里,到临城各处张贴。
这些为抗战作出奉献和牺牲的鲁南妇女们,后来被塑造成大家熟知的芳林嫂形象。她们和沂蒙红嫂、胶东乳娘一样,都是老百姓坚决拥护党,始终支持革命的典型,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当时,铁道游击队干部战士既来自当地工农民众,又战斗和生活在民众之中。生活上,吃、穿、住、用全靠群众供给;军事上,许多情报靠群众提供;开展斗争靠群众协助和掩护,遇到困难靠群众帮助解决;同志们负了伤、生了病,住在群众家里养治。如果没有群众,他们就不可能坚持到最后。所以说,是英勇的鲁南人民哺育了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
铁道游击队在敌占区顽强战斗了8年之久,不但未被敌人消灭,反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直到最后胜利,从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的党群关系的生动阐释。
■资料图片
①为群众表演节目
②指战员积极开展“满缸运动”,帮助群众挑水
③军民一家亲
④向群众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