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太白湖实验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 张晓玮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教学应该平衡理论指导与实际应用,通过这种结合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整合到课程中,不仅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还能逐步引导他们改正不良行为,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生活化教学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日常教学与指导中,如果能够将课本内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
有助于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对于抽象概念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案例和经验相结合,有助于简化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从而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实践,它不仅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案例进行学习和反思,也能指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提高教学的实践价值。
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则
辅助性原则。在生活化教学的框架下,日常生活应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撑。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遵循辅助性原则,确保生活经验成为教学和学习的有效辅助,帮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自然的联系。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关键因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活动。
层次性原则。小学生的道德观、法律意识培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的深远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确保活动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相匹配。
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贴合学生实际,融入生活教育素材。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状况,精心挑选便于学生理解、吸收和掌握的生活化教学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和探究活动,逐步促进他们成长,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注学生差异,实施有效指导。教师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创设教学情境,全面渗透学科知识。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环境的真实感、多样性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热情。贴合教学内容,丰富情境类型。开展生活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加强实践创新,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实践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可以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师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正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正向作用,同时坚守辅助性、趣味性等基本的原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策略的实施,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整合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全面融入学科知识,强化实践与创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