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铁道游击队》而闻名遐迩的微山县,是片红色的热土,曾上演过无数英雄的传奇。在微山县城建局朴素的福利楼房里,住着一位93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李乐乡。这位曾打过鬼子,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传奇的过往感动过无数的人。
1931年,李乐乡出生在微山岛镇李庄一个四合院。这里曾住过游击队的领导,也是游击队员们聚会和商量抗日大事的地方,还是游击队伤员们养伤的“医院”。
在这院子里长大的李乐乡,从小就知道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爱国的八路军、游击队。他曾目睹了2000多名日伪军血洗微山岛的惨烈,那些强盗进了李庄后,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刺,李庄的百姓成了活靶子。祖父也挨了日本鬼子两刀,倒在血泊之中,差一点丧命。鬼子们杀红了眼,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伯母和她年幼的女儿,也惨死在机枪扫射之下。李乐乡和侥幸活下来的家人,被迫逃到了郗山亲戚家。
12岁的李乐乡对鬼子汉奸恨得咬牙切齿,少年的他与乡亲们一起参加了游击队的打洋行、扒铁路、夺火车、炸桥梁,这些战斗令鬼子魂飞胆丧,他也亲眼见过游击队员们多次的湖上秘密行动。
在微山湖边抗日烽火中历练的李乐乡,17岁就与哥哥李近仁一起,由爷爷李肇锦划船送去参军,随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兄弟俩经历淮海、上海战役后,从苏州返回南京,同在华东三野测绘大队学习。
1950年10月,李乐乡担任24军作战科测绘员。1952年9月,他随24军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金城反击战。作为一名测绘员,李乐乡需要时刻查看地图,还要实地勘察,为作战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地形信息。
为了绘制精准的作战地图,他和战友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扛着测绘仪器,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奔赴前线。有一次,李乐乡发了高烧,昏倒在路上,身边的战友将他抬回来,救活了他的命。
李乐乡不忘战友深情,也不断见证着身边战友的牺牲,他倍加珍惜分分秒秒,战前绘制的《敌我态势图》《兵力部署图》《工事构筑图》等作战地图,都确保了志愿军战事打击的准确性。
李乐乡作为测绘参谋、二等功臣回国几年后,在1962年上山下乡的新形势下,申请“志愿退职还乡”,回到了韩庄公社大柳庄当了一名社员。他把从部队带回的好稻种交给杨副社长试种,他帮公社开展了5000亩稻改,帮村民策划修水渠,引电厂废弃的热水自流灌溉,与大伙共同成就了畅销省内外的“韩庄热水河大米”。
1964年春,李乐乡就被召回到微山县水建指挥部,突击描绘全县约130幅1:1万透明底图,之后又绘制了全县1:5万、1:10万、1:20万的透明底图。这不仅便于水利建设使用,也为全县各行各业的厂房厂址建设,提供了依据与参考。后来,他又参与了微山县化肥厂、外贸草厂、箱板厂和许多大小工程建设的测绘,以及地形图设计等测绘工作。
1981年,李乐乡被正式调到新成立的微山县城建局。从此,县城新修大街和新盖楼房、工厂、医院、学校等等,都要按他设计的县城规划图定位、放线与施工。在此期间,他被评为济宁市唯一的“测绘工程师”。
1983年,他从城建局调到地名办,投入全国首次地名普查。他和同事跑遍山川田野、河湖村庄,用了5年的时间,在全市率先出版了《微山县地名志》和地名图,建立了微山县地名档案,为全市做出了示范。
被战火洗礼过的心灵,永远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
1991年离休后的李乐乡,随即被返聘编写《微山县城乡建设志》,并为党史、县志和部门志的出版,编绘了大批量配图。在这同时,他查阅资料,回忆梳理了微山湖区游击队与日寇、蒋顽进行的31次战斗,并考证绘制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微山湖区战斗要图。他说:“图上的箭头,清晰标识了我游击队以少胜多的许多著名战例,其目的就是体现‘得民者昌,失民者亡’这条根本的历史规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时,李老将他创作的文章和地图集,共同编著出版了《英雄湖岛》一书,全面介绍了微山湖及微山县的形成及发展,为后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参证和最直观的教材。
更让人感动的是,李老有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儿子、儿媳、孙子及重孙四代同堂,至今都陪老人住在简陋陈旧的楼房小院里。尽管儿女们的生活不宽裕,但李老从2015年起,每年都向县慈善总会捐款2万元,后来是3万元,用以资助生活贫困的军烈属。老人家的义举,儿女们都举双手赞成。
李老家中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军功章、立功证书、纪念章、老照片,以及他用过的测绘工具。老人要求把这些都送到县军事博物馆,女儿都找人拍照录像,并在家里给儿孙做好了影像留存。
红色基因代代传,老当益壮不一般。这个团结友爱的市级“五好家庭”,也是军民鱼水情的一个缩影,因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图为李乐乡和他的军功章、测绘图等。
■李书廷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