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一直住在城郊,40多年前,嗜烟如命的爷爷买不起烟叶,见我这小孩没事干,就给我一个“任务”,每天中午去县影剧院拾烟渣,第二天晒干,爷爷用上小学的哥哥写过作业的本子,卷成个“喇叭筒”过烟瘾。
看到爷爷吸得有滋有味,我也想吸几口尝尝,爷爷总是瞪我一眼说:“吸烟是一种恶习,既伤身子又毁钱,你身子弱,千万不能吸,将来长大了也不要吸。”爷爷越不让我吸,我越有一种神秘感。于是,在一个晚上,避开家人吸了一回,直呛得我流了泪,满嘴苦涩,一个劲地呛咳才停下来。从此,我再没吸过烟。
后来,我读了高中,看到一本宣传戒烟的小册子,才知道烟里含有烟碱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更坚定了不抽烟的决心。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医学院,发现做我们导师的许多专家、教授大都不抽烟。医学生抽烟的人,也比其他学科的大学生少得多。直到上了解剖课,进医院实习,参加了肺癌、喉癌患者的手术,我对烟的危害才真正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县级医院坐门诊,接触的人多起来,每天都有患者敬烟。而我发现,许多农村患者平时舍不得抽好烟,来医院看病前专门买盒高档烟,进了门诊,恭恭敬敬地先递给大夫一支,这朴素的用意不言自明。
患者递上的烟,我都当即奉还,说明自己不会抽烟。患者多的时候就不行了,不管你抽不抽,都往你办公桌上扔。尽管我特意在桌上放置了“谢绝让烟”的警示牌,还向让烟者道谢和解释,但仍不起作用。
最终,还是惹得患者不高兴。他们似乎以为,大夫不抽我的烟,就与我不近乎,就是看不起我,能用心为我看病吗?有时甚至影响了医患关系。时间一长,我也就适应了患者的心理,只管抬头问诊,低头开方,患者一个劲地把烟扔过来,也只好任他扔吧。
最令人难堪的,是平时遇上亲朋好友老同学。我本身不抽烟,更不带烟,他们让烟被拒时,少不了拿我戏谑,就是你们大夫活得仔细、命值钱。甚至有人给我下结论,在家准是个“妻管严”,要不怎么到现在连烟也不敢抽。
说起“妻管严”,还真是不抽烟帮了我的大忙。参加工作后,在朋友的大力撮合下,我一连谈了几个女朋友,大都因为不是她相不中我,就是我看不上她而“拜拜”。后来,一位幼儿教师看上了我。有一天我俩在月光下互诉心曲,当我问她为什么看上我时,不想她脱口而出:“你不抽烟,又会写文章,有一种作家风度!”
不会抽烟竟成了她对我的第一好感,实乃知我者也!接下来,我与这位“孩子王”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我们的儿子已大学毕业,子承父业,也成了一名医师。
近些年来,我发现公众场合抽烟的人越来越少了,戒烟控烟已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我有一种力量壮大的感觉,不自觉中也开始了我的戒烟宣传。我不仅向我的亲朋好友宣传戒烟,还向我的患者宣传,也陆续写了一系列的戒烟科普文章,发表在了《家庭保健报》《医学科普》等报刊上。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宣传戒烟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戒烟宣传将伴我终生。